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建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建筑篇

宝盖古建筑群
  宝盖,据载,宋末年间,衡阳知府廖汉依途经此地,见山水宜人,环境优雅,便筑舍定居,时值兵革之变,建七层高楼,后称保家楼,因资源丰富,又传为宝盖楼,宝盖因此而得名。现宝盖镇系原宝盖乡与樟树脚乡合并而成,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8万人,总面积176.5平方公里。位于衡阳市区东南约45公里处,东界安仁县,西接冠市镇,南毗耒阳市,北邻衡东县,距京珠高速公路13公里,距江口鸟洲12公里,故有“一鸡叫四县”之说。在宝盖楼内游览,你会发现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没有上锁,你可以到任何人的家里去,每一个见到你的居民,都会给你一个友善的笑脸,这足可证明宝盖人的善良与朴实。在这里,也同我在其他乡镇看到的一样,…[详细]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时代:唐至民国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游览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目前,全山磴道总长约85公里,有石阶6.3万余级。历代铺筑磴道的同时,还在沿线相应修建了一批时代特色鲜明,且与自然风光互为辉映的楼台、亭桥等景观设施,折射出黄山景观建筑尊重自然的营构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类探胜娱游、开发利用自然的智慧创造,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黄山交融的结果,其修筑的历程即是一部黄山建设发展的历史,不仅在黄山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当今黄山旅游经济与文化发…[详细]
潘周家古建筑群
  潘周家古建筑群位于浦江县檀溪镇,年代为明、清。潘周家村,其实是两个村,一个叫潘家,一个叫周家。由于两个村庄已经连在一起,所以有了潘周家村的合称。据家谱资料记载,周家是宋朝时从杭州迁来,距今已有770多年。潘家是明朝时从古徽州迁来,已有410余年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潘周家村现已有500来户人家。潘周家村位于浦江和桐庐临交界的北部山区。令人称奇的是,此地却平生一块山间平原,视线开阔。当地农民称之为“大坪洋”,文人们则喜称为“盘州”,因为四周皆山、环抱如盘。有一条不大的溪,叫壸源江,流经该村。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使得潘周家村留下大片宏伟的明清古建筑群。潘周家村的古建筑群全部是厅堂式建筑,一般以家…[详细]
大岸盈古建筑群
  大岸盈古民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位于资兴市州门司镇鸭公垅村,系砖土木结构的湘南民居,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具有典型传统的湘南民居风格。130多年来,大岸盈古民居墙垛不斜不倚,36间正房完整无缺,上中下三厅贯通一体,布局严谨,装饰简洁;九个天井的设置,使采光通风良好。镂刻烫金的神龛匾联,门板上浮雕的山水人物情景图案,龙、凤、麒麟、蝙蝠等吉祥物雕塑,安排合理,摆放有致。直径六尺的阴阳八卦图腾,木刻嵌镶在上、中两厅连接处的轿顶构架的底部,从地面上看,就是轿顶架构底部的吊顶装饰,庄重大气。据史料考证,大岸盈兴建时,分三年作三期工程才竣工。在办圆工酒的先天…[详细]
后万村古建筑群
  后万村古建筑群位于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委会前、后万自然村,自北宋神宗年间故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迄八百余载。该自然村地临四县之交,秀挹三江,世代文风蔚然,忠诚义士,人才辈出,历朝金榜题名之进士,有记载就有十五人,举人秀才数百名。经世代经营,该村村容整肃,绿树芳草,碧水如镜,街巷洁净,古宅民舍,文物胜迹,蔚为省邑望族名胜。如万芳园之迪公铜像、道光古井、必大之门、金榜棋杆石、鲤鱼塘、双节牌坊、十八坡及明、清古建筑群,处处无不展示出三江古文化底蕴。该自然村自宋迄明肇基以来,世代繁衍昌盛,古建筑群蔚为大观。现存的61幢古建筑,均系砖木石结构,外墙下砌花岗岩石(角砺岩),上砌青灰色斗砖,室内铺…[详细]
大道坛及宗祠古建筑群
  大道坛据传是南宋尚书潜说友的尚书府,但宏大的官邸已经在七百年前那场-中遭毁,现在是一片大“广场”,正是由于它的大,成为了姓王村丧事的举办地。大道坛周边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当属明清的古建筑,多数为村中大地主占有,所以在解放后受到冲击,现在在它们的大宅门石匾上仍可清晰辨认时代印记,如“劳动光荣”、“一心向公”、“忆苦思甜”等等,所幸老房子里木雕保护完好。在大道坛往上,水塘头左右曾有一座砖石结构牌坊,上雕刻有鲤鱼、牡丹、蝙蝠、寿桃、诗书等吉祥图案,其中砖雕与石雕虽经历史洗刷依然艳丽动人,特别是覆盖在上的黑色琉璃瓦当。姓王村里建于清嘉庆(1796)年间的王氏宗祠,占地面积为缙云县之最,共计达1000余平方…[详细]
清园古建筑群
  清园古建筑群位于景德镇市区西南枫树山林场蟠龙岗,这些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从市区当地及邻近地区如浮梁拆迁组合而成的,目的是便于“集中保护和展示”。建筑群分“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含景德镇市地区明至清两代遗存的十一栋村世俗精典代表作,较为集中地反映着该地区明清两代乡村建筑及乡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园、清园古建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其散处于偏远地区,难以保存,更无法利用,迁移到博物馆内均用作陶瓷文物陈列室、画坊、接待室等等,与陶瓷文化主题密切结合;此外,在迁移这些古建筑时也注意了多样性和典型性,选择了闾门、祠堂、不同等级官僚的宅邸和一般民居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概貌能…[详细]
白云岩古建筑群
  白云岩古建筑群时代为宋至清。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为湘西南地区佛教名刹。因妙音寺主殿位于白云岩溶洞内而得名。《宝庆府志》载: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巡抚白某弃官为僧,法号宝鉴,坐化洞中,成为始祖。自宋至清,在此先后修建了妙音寺、毗庐寺、牧云寺、慈寿寺等庵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妙音寺又称顶庵,始建于南宋末年。殿门筑有砖石结构的牌楼,门额以高浮透雕手法镂刻龙凤图。门框抱石鼓上有石狮一对,精雕细琢,工艺精湛。门联云:“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风清洞古,风生洞,洞生风,风嘘风吸洞无心”,横批“恰似普陀”。此联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佛教“四大皆空”的思想融为一体,独…[详细]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有虎头寺。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虎头山寺庙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每逢节日游人众多,是重要风景旅游区。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观建筑为主,由…[详细]
恭城古建筑群
  恭城古建筑群位于广西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拱辰街、太和街。建筑群包括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等四座院落式布局的明清建筑。文庙位于拱辰街西山南麓,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状元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露台、大成殿和崇圣祠;两侧还有义路、礼门、碑亭、乡贤祠、名宦祠、庑殿、昭文楼、尊经阁等建筑,分布于依山六级平台上,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之一。武庙与文庙相邻,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由戏台、雨亭、头门、正殿、…[详细]
石门村明代古建筑群
  石门村位于临武县花塘乡境内,若不留意很难让人相信,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会有如此密集的古民居群。村内现存多幢明代民居,是郴州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所有古建筑中明代中、早期进士蒋士林的官厅和故居尤具特色。据当地族谱史料论证,蒋士林生于明永乐二十一(1423),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后外放今湖北孝感县。蒋士林是该村蒋氏始祖于宋淳祐年间,迁居此地以后出现的第一个官宦。蒋士林官厅位于后龙山下,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外墙青砖;进大门有太师壁,壁后有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天井后正中为大厅,用以会客和公务;厅两侧有主人用房,可做书房亦可宴客。在官厅左侧,还有蒋士林一座…[详细]
大伾山古建筑群
  大伾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物古迹荟萃。唐宋以来,历代寺庙亭阁星罗棋布。现存古建筑群9处,王阳明、王铎历代名人摩崖题刻460余处,古柏426株,新建景点4处。山门在伾浮路东端大伾山西麓,为仿汉阙式,面阔16米,高9米,山门座东向西对称分布,两端为仿汉石阙,两层单檐平顶,中以敞廊顶相连。坊额悬挂书法家罗工柳书“伾山仙境”横匾。山门前为三级月台,月台南北均有马道。大伾山山门建筑气势宏伟,游人对其叹为观止。百猴路百猴路是大伾山景区内从山门通往山上的必经之路,因路两旁青石栏板和望柱头均雕有形态各异的猴子,故名。浚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为弘扬民间艺术,于1986年创建了百猴路。自山门至大伾…[详细]
龙潭寨古建筑群
  龙潭寨古建筑群位于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村龙潭组。居民以“胡”姓,90余户,500多人口,房屋600余间,建筑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村寨总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该建筑群依势分布在龙潭河的两岸,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部分。五福桥:顺治元年,由胡尚多率族捐资兴建,取名五福桥。其含义为:一福“长寿”、二福“富贵”、三福“康宁”、四福“好德”、五福“善终”。桥长10米,宽3米,桥两头建于石壁之上,全部由方石修砌而成。花屋堂厅:五开间,一进两重,坐西北朝东南向,建筑面积约315平方米,马头墙。上重门头有木雕阴线刻“教衍苏湖”扁额;下重门头有木雕阴线刻“文定治徽”扁额。普通民居建筑为石基础的…[详细]
鸣鹤古建筑群
  鸣鹤古镇,多姿多彩。历史文化在这里凝聚成悠久而丰富的风景。十几群明清时代的老宅如一座座丰碑,闪烁着古老智慧的光芒。当我们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弄堂,触摸这苔绿斑斑的墙壁,推开油漆斑驳的大门,走进这幽深而古老的院宅时,可发现在这片清冷和寂静中,折射出令人目眩的科学之光。据有关史料记载,虞世南的先祖虞耸,曾在这里建造过世界上第一座天文观测站——测天楼。其侄虞喜,就是利用这一高楼,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发现了“岁差”。这一惊世骇俗的发现,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世界天文学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国历史上光耀日月的伟大成果。这里的古建筑,大多为三进式院子。那高大结实的马头墙,似乎倾吐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每一块精工细作的木…[详细]
雨霖古建筑群
  雨霖古建筑群,又称“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和“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它是由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将湖北境内分散于民间的重要的原生态古民居文物建筑,集中搬迁复建形成的。地处黄陂木兰湖畔,占地157亩,总建筑面积12022平方米。目前,已从阳新县、通山县、崇阳县、枣阳市等整体搬迁复建12栋名人故宅、富商豪宅、百姓民居、宗祠、会馆,修建了东南园墅、西部山寨等6大景区,并设计了湖北明代藩王历史文化专题陈列。其中“半部世家”古建筑,原址湖北阳新县白沙镇,清代建造。据族谱记载,原屋主人赵启辉系北宋皇帝赵匡胤的后裔。老屋大门匾额上刻着“半部世家”,语出“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赵氏老屋院落相套,为硬山搁檩结构。…[详细]
中田村古建筑群
  中田古建筑群位于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始建于明末,在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逐渐形成规模。目前仍保留古建筑100多栋。天井200多个,巷道108条,面积达380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座南朝北,砖瓦结构。雕刻精美,规划整齐,气势恢宏。附近有东汉时期汉墓群;明代时期金龙岩摩岩时刻;抗日战争时期的腊园口阻击战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点。2002年被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古建筑群遗存中释放出的文化内涵,不但资讯丰富,且在军事防御性、古石巷遗存量与完整度等方面,在湖南均排在首位。在这里,大量的…[详细]
岩排溪古建筑群
  岩排溪古建筑群位于湘西州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与怀化市沅陵县桐木溪村比邻。建筑群坐北朝南,背枕观音山,面朝团山,二侧为金刚嘴、刀背山两山环抱,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村落周嗣均为古梯田,从寨前山脚至寨后山腰垂直高度约两百米范围,共有古梯田近千亩,79级,古梯田东西引有古水渠9条,灌通整个农田,素有“九龙之水”的称誉。农耕与旱涝时节,确保了生产与农作物的收成;九条引水渠道基本为凿山劈石工程,总长达15公里的灌溉古渠道,见证了岩排溪人们不为艰难与非凡的才智及勇气,激励着后代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现存古矿井3口,陈述着这里有着悠久的金矿开采技术。岩排溪的各类遗存,是研究湘西地区古代稻作农业及冶炼工业的…[详细]
石家村古建筑群
  石家村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绩溪县上庄镇境内。石家村传统规划意识浓厚,构律规整,街巷纵横笔直,有如棋盘,故有“棋盘村”之称。石家村的建筑格局在皖南古村落中独一无二,具有特别的保护价值。石家村是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后裔石荣禄于元末迁此建村,聚族而居形成的自然村落,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村庄背山面水,民房皆北向,一则因地制宜,二示不忘甘肃祖先。村呈棋盘形,整齐方正,巷路纵横,街巷用条石铺成,其一侧设有露明水圳。村庄西首有石氏宗祠;村前桃花溪清澈见底,拱桥横跨溪上,街巷两端皆设巷门,晨启暮闭,宛若城堡。各户庭院栽石榴树,象征姓氏。村落后南山有祖墓,墓旁古松一株,名为“抱祖松”。祠前方塘半亩…[详细]
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街设关门,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荆紫关”三个大字,1914年建。关门内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内建三级叠檐、四角攒尖式钟、鼓楼各1座,楼外碧瓦金檐,顶立钢叉,气势雄伟,玲珑剔透。上殿供奉杨泗将军塑像及船家历代先贤牌位。山陕会馆位于中街,…[详细]
浪石古建筑群
  浪石古民居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冈市双牌乡浪石村。省道S219从东侧经过。距武冈市区60公里。是一处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浪石村现存建筑88座(不含祠、庵、庙、亭),总面积10880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这些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民国三年,皆座北朝南而建,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建筑风格独特;所有房屋清一色的砖木架结构,两端是青砖砌就的彩绘翘角封火墙,中间为木柱架子的木板房;每一排房屋之间为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即使大雨,从院子东头走到西头也不会湿鞋,堪称一绝。而浪石村最具有特色之处,还是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现有石刻对联41幅,有好几幅似出于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