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庙宇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庙宇篇

樊哙庙大殿
  时代:元地址:博爱县城南三公里清化镇北朱营村樊哙庙大殿座北向南,元代不厦两头造建筑。其面阔三间(8.70米),进深三间(8.60米)。整座建筑座落在1米的高台上,粗犷简洁。建筑前置月台,六级台阶。大殿置前廊,前檐柱为小八角石柱,柱头砍杀,有柱侧脚和柱生起,莲花覆盆柱础,柱上雕花卉图案。檐下置四铺作单下昂内转五铺作异形栱。大殿前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各一朵,后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一朵,次间无补间铺作。补间铺作栌斗为瓜楞斗,壁内依次为泥道栱、泥道慢栱、柱头枋和正心榑。材宽8厘米,昂嘴扁瘦,厚3厘米,呈琴面状。昂后尾带翘,上置交互斗和卷云栱,耍头后尾带翘和挑斡直至老檐檩下单栱铺作,挑斡下刻成卷云状。…[详细]
黎川孔庙
  黎川孔庙(亦称文庙),位于抚州市黎川县老城区中心、黎川二小旁,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是黎川标志性的古建之一。黎川孔庙由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佾台、大成殿构成,整个建筑群采取平行轴线方式布局,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利用东西庑和名宦祠、乡贤祠,黎川孔庙大成殿东侧黎川孔庙大成门黎川孔庙将屋面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座花园式院落。黎川孔庙前首为红色围墙,墙内大成门有数十级石阶,石阶中间有大型整石雕凿的盘龙云海图案。大成门与名宦祠、乡贤祠合为一体,混合式构架,悬山顶,两面坡,面阔38.83米,进深12.56米。东西庑,穿斗式构架,硬山顶,两面坡,面阔14.7米,…[详细]
官渡土主庙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土主庙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街道办事处官渡古镇内。土主庙始建于唐南诏时期,曾累兴累废,多次重修扩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官渡街坊士绅及僧人等重建。辛亥革命前后,先后设区公所、初等小学、私塾等于内;“七七事变”后,又先后设省立官渡农校、私立云秀中学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昆明第九中学亦设于内。土主庙内部设计为“八卦”形,组成四合大院附四小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前后数天内,举办盛大庙会,闻名于附近的各州府县。1982年,政府投资重修了大殿,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后修葺一新,2003年公布为第七…[详细]
霍泉水神庙
  霍泉水神庙亦称明应王殿,在-县城东北17公里霍泉源头。左傍霍山,面临泉源,坐北朝南,与广胜下寺一墙之隔。沿中轴线往北有山门(上筑舞台)、仪门、明应王殿。据庙寺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又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  水神庙东西宽深各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檐下元塑二门神峙立,威严肃穆。殿内大小塑像九尊,中央为水神明应王,两侧四个童男童女,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个-面目各异,细腻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地内心活动,为建殿时作品。  殿内四壁墙上绘满了壁画,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画面由南壁西面起,有一身材魁…[详细]
云阳文庙
  云阳文庙位于云阳镇一小院内。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阳文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照壁(已改观)、戟门3间、东西庑各8间、明伦堂5间、配殿3间,另有碑碣5通,古柏树2棵,以及伴池、状元桥等,房屋均为硬山式建筑。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创建;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李玺重修;历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续建,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学宫修建完备。解放前为县立中学校院,今为云阳第一小学校址。照壁建于清乾隆七年,下部为一长方体底座,砖砌平台;中部为一长方体影壁;上部为七彩琉璃瓦护脊。照壁正面和背面均用陶板…[详细]
海州庙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庙原名为弥勒菩萨成就院,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目前阜新市区内唯一尚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建筑群。寺庙因依山而建,山坡一词蒙语谒海洲,故寺庙又因此而得此名,它因地处市商业繁华中心地段,更为市区增添了一大景观,极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游览开发价值。海州庙往昔盛期有-达300人,殿宇楼阁林立,有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关帝庙、前殿、后殿、大雄宝殿等10多座金碧辉煌雄伟建筑,共600多间房舍,占地二十多亩,方圆四华里,周围古树参天,院内经相乐曲,晨钟暮鼓令人有一番如入仙境之感。据历史记载,昔日不管汉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婚表欢悲寿之大事,都要到该庙焚香礼佛。每逢大节,人来人往,更是热闹…[详细]
福州玄帝庙
  明朝永乐帝朱棣,于永乐十年(1412年)下了一道圣旨,张贴黄榜,昭示天下兴建玄帝庙。于是福州官府便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在屏山镇海楼上奉祀玄帝。玄帝又称玄武帝、真武帝,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于“水”,所以民间又称为“水帝”,位于城北。而屏山正是福州城中轴线的正北,以与城南的火帝庙(可惜已被折毁)遥相呼应,带有希望福州城免受水火之灾患的良好祝愿。随后,福州镇守崔安,在西湖畔建“玄帝行宫”,并在玄帝殿左右配祀三国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与五显帝。明万历间,又在鼓楼之右建崇真君祠,内祀玄帝。同时,在今仓山望北台(俗称黄柏台)上建有一座规模壮观的玄帝庙。今除尚保存较好的殿堂外,还有一块刻…[详细]
根坯庙
  根丕庙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巴彦包力格苏木境内,亦称“拉西根丕庙”,汉名“广佑寺”。根丕庙背靠群山、腹临平川,风景秀丽,幽雅。根丕庙建于嘉靖20年(公元1815年),盛时-数达320名。丙子年间,杨松-第二世罗布桑年日格巡游各地,选地建庙,路过这里,看见此地山势险峻,地势平坦、森林密布,水草肥美、风水脉络清晰,便选定此地建庙。根丕庙曾被捣毁,现存的庙宇是1981年修复的,其规模只是过去的一部分。寺内有三座大殿,正殿为佛祖殿,殿内供奉着20多尊佛像,县挂着30多个五彩米希尔(佛教饰品),是-念经的地方。佛教经典《甘珠尔经》、《丹珠尔经》共326卷,也存放在这里。主殿两则有配殿,西南侧的称经院殿,…[详细]
承德城隍庙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承德城隍庙景区位于承德市中心,西大街路北,距避暑山庄约1公里。这是一座典型的汉式寺庙,格局简炼。一如随意散落在江南某个小镇的庵院庙堂,但是稍加留意便可看出这座寺庙的气度与众不同。首先庙前高悬的道幡说明这是一…[详细]
广州城隍庙
  供奉着刘䶮、海瑞、杨椒山,位于主殿的漆壁画值得一看,广府庙会也在这里举办。广州城隍庙又叫都城隍庙,就在南越王宫博物馆旁边,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最大的城隍庙,现在看到的是清代重建的部分,只拆剩了大殿和拜亭,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几年才对市民免费开放。城隍庙的大殿中,拜谒的是三位城隍爷,分别是南汉国建立者刘䶮以及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杨继盛,保佑一方平安。主殿中挂有一幅面积达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画《开天辟地·神仙卷》,画中共绘了132位神仙,包括盘古、女娲、观音、玉皇大帝、四海龙王等,非常罕见,一定不要错过。另外,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广府庙会…[详细]
卡纳克神庙
  卡纳克神庙(Karnak Temple Complex)是底比斯(Thebes)最为古老的庙宇,经很长时间陆续建造起来,由砖墙隔成三部分。其中中间的部分保存得最完好,也是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占地约有30公顷,也是献给太阳神阿蒙的(Amon Temple in Karnak);左侧的是献给Montu神的,占地2.5公顷;另一个是献给阿蒙神的妻子——形为秃鹫的Mut女神,现在尚未发掘。在卡纳克神庙的周围有孔斯神庙和其他小神庙,每个宗教季节仪式从卡纳克神庙开始,到卢克索神庙结束。二者之间有一条一公里长的石板大道,两侧密排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卡纳克神殿因为其浩大的规模…[详细]
织金财神庙
  财神庙在黔中腹地织金县城中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气宇恢宏的古代建筑——省级重点文物——财神庙。财神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三十八脊、四重檐悬山顶式,成宝塔状,十八个翼角底下分别系着18个铜铃,微风徐来,叮当作响,庙宇共为四层,底层通面阔16.76米,通进深12.15米,并排五间。二三四层按比例逐渐缩小,均由脊梁正中伸出,成为宝塔形。档山边有脊檐,由侧观之,形成三个垒砌的“人”字形。每个翼下有各式各样的兽形木雕撑拱。所有门窗均为精心镂空雕或浮雕的各类图案或花纹。1992年省文化厅文物处拨专款已修葺一新,使这个古代建筑中的瑰宝重放异彩。财神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详细]
长沙府文庙
  长沙府文庙,在今长沙市西文庙坪一带,距“百年名校”长郡中学不远。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吴仲复改筑庙学为州学,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学》诗以贺,是为长沙府学之始。明洪武年间,有所扩建,改回长沙府学。天顺六年(1462),知府钱赵又建尊经阁(藏书楼)。嘉靖至万历间,知府孙存、潘镒、周标、吴道行等又先后修建棂星门、敬一亭、司祭所和泮池,修复大成殿。天启三年(1623)知府谢宗泽“捐俸纠工”,“建尊经堂,广辟水池”,“耸文星阁”。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陷长沙,学宫付之一炬。清顺治四年(1647),长沙府学得以重建。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攻占长沙,将文庙做了马栏,祭器毁坏,盗…[详细]
枫泾施王庙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房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施王庙建于明万历七年(i57年)。施王其名叫施全,施全历史上实有其人。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人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外一种说法,说他趁秦桧退朝时刺杀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桧分肢杀害于市中。由于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加封为“靖江王”。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七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详细]
增福庙
  沿泰山中天门拾级而上不远,便见北朝南的增福庙。该庙规模虽不阔大,但因内祀福禄寿禧之神、香火甚旺。泰安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6.4℃,1月份最低,平均零下2.6℃。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境内泰山海拔1545米,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征,山顶气温一般比山下常年低7至8℃,年平均降水1106毫米。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境内的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泰安是山东省发展经济承东启西的重要城市。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00年(西汉初)设泰山郡,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四…[详细]
顺德真武庙
  外村真武庙位于顺德桂洲外村二街范围内,桂洲人又称之为“大神庙”。中国民间俗称的北帝,全衔是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信仰源于古代对星辰的崇拜。古时将28宿分为四方: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北帝就是镇护北方之神,主司风雨。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祷雨济旱是国之大事,故此颇为“鱼米之乡”的顺德民间重视和信仰,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大神庙的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究,但据现存重修碑记所载,大神庙在明朝正德年间圮毁,神像被人闲置在狮山山麓,无人过问。在万历辛巳(1581年)春神诞日的那天,原来的庙址上空突现红云,祥光普照,恍现龟蛇,依稀是玄武神的身影,村民们纷纷称奇,围集议论。…[详细]
唐家三庙
  唐家三庙(含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位于唐家湾镇唐家村大同路西北面,由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并列组成,故称“唐家三庙”。它是珠海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宇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珠海地方史和民俗史等方面的珍贵实体资料,也是承载唐家湾地区海内外乡亲乡情乡思的标志物,并在2010年5月入选了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名单。唐家三庙坐西北向东南,青砖瓦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总面阔32.72米,总进深29.6米,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门前有平台与三庙并长,高出地面约1米,设有矮墙,长13.5米。目前庙貌基本是按同治二年的情况进行恢复的。三庙内共有石碑9块,其中…[详细]
佛山孔庙
  佛山孔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祖庙路21号祖庙公园内,是清宣统三年(1911)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佛山孔庙和尊孔活动场所,原包括孔圣殿、会客厅、亭子和花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修复后的“孔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穿斗式结构,殿内置孔子石刻像,并于东西两壁增嵌《孔子庙堂碑》拓本刻石。佛山孔庙在祖庙大院内,旧称尊孔会。是清未宣统三年(1901)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而并无依照一般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计置,占地红2000平方米。现仅孔圣殿一单体建筑保存尚好外,余均荡然无存。此建筑面积近300…[详细]
蓟州关帝庙
  关帝庙年代:明地址:蓟县武定街15号类别:古建筑关帝庙位于蓟县城内武定街北侧,座北朝南,据《蓟县志》记载,在古蓟州境内共有六处关帝庙,其中蓟州城就有三座,分别在西北隅、东北隅(称上官庙)、东南隅(称下关庙)各一处。城北的府君山上、城东的别山镇、城西的邦均镇也建有关帝庙。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蓟县城内仅存此一处。关帝庙也属“官庙”,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蓟县关帝庙的始建年代不详,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原有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戏楼、配房、回廊等建筑。现存前殿、大殿和配房,解放后,先后作为粮库、干部家属宿舍和蓟县粮食局,现归县旅游经济委员会管理使用。前殿为面阔三间、前、后出…[详细]
新郑轩辕庙
  轩辕庙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千户寨乡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顶上,创建年代不详,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本《新郑县志》卷十一祀祠志载:“轩辕庙,旧志在县西大隗山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本《新郑县志》卷三祠庙记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清顺治已亥《1695年》刊本《新郑县志》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该庙歇山式建筑,坐西向东,创建年代无考。台基、墙身和屋顶均为石材构成。面阔三间7.35米、进深三间4.80米,高约5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单檐歇山。殿顶为灰板瓦,疑为近代覆加。正脊平直,正脊两端和戗脊下端均以兽首作结。正脊中央雕有“吉”字图形。庙墙正面背面四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