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

于成龙墓
  于成龙墓,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是清朝廉吏于成龙的墓。于成龙墓的墓园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大约2200平方米。周围有高2.5米的青砖花栏围墙,正西面有一座花岗岩质地的牌坊。坟茔在墓园东部正中央,占地面积大约50平方米。坟前正中立有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康熙帝御书“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的螭首御碑,左右两侧立有12通青石碑。墓园四周有100余株古松、古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世。《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聚哭,家绘像祀之…[详细]
聂耳墓
  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墓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详细]
乌孙土墩墓
  乌孙土墩墓是我国古代在西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古老民族—乌孙人的坟墓。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博尔塔拉一直都是乌孙人的游牧地区,因此在博州境内有大量的乌孙土墩墓。 乌孙始见于西汉初年,族源为商周时代的昆夷、昆戎。乌孙人的乌孙人原游牧在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山,它是哈萨克的祖先,公元前161年乌孙人在匈奴人的支持下赶走了大月氏,入居伊犁河流域,对伊犁河流域的开发和奠定祖国的西北版图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前105年,乌孙昆寞猎骄靡畏惧匈奴的强大要求和汉朝通好,派遣使者献马,要求与汉朝联姻,汉武帝欣然接受,便在公元前105年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猎骄靡,后来由于细君公主非常不适应乌孙国的…[详细]
广顺古墓群
  广顺古墓群广顺古墓群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6°12'50,海拔1280米,为两墓群。①旧场坡古墓群:距县城28公里,位于广顺镇西旧场坡土山上,1993年和1997年经贵州省考古专家考证,形成时间为宋代末期,多数是明代时期墓葬。墓室结构考究:深埋地下,四壁用青石砌成,顶部用青石拱成,无墓碑;至清代时,间或有入葬,其中一坟碑上刻有“金筑夜郎候四世祖讳镰墓”,保护范围东面至山脚水渠,南面至半山腰菜地坎,西面至山凹菜地处,北面至公路,保护范围地界外延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②马王坡古墓群位于广顺镇西2公里处,距县城29公里。1978年经贵州省考古专家考证,确证此墓群为汉墓群,时间上有延续,极…[详细]
田义墓
  田义墓又称慈祥庵、石香炉庵,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模式口大街80号,北靠蟠龙山,距法海寺约1华里,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始建于明朝万能历年间,占地约4000平方米。同时也是我国首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田义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葬有明朝万历皇帝身边最宠幸的当红大太监田义及其他十几位明清太监的墓群。到了清代,此墓已废弃,无人管理。有一僧人至此,对墓园景物十分钟爱,恐其遭贪利0徒破坏,于是奏请康熙皇帝批准,在墓园东邻建“慈祥庵”一座,称为“东曲”,并将田义墓作为“西曲”归入庵中。又由于庵前有一巨大的石香炉…[详细]
“一二.一”四烈士墓
  在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范学院)校园东北隅,有座青竹和翠柏掩映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那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那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那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这里瞻仰、凭吊;广大青…[详细]
明鲁惠、恭、端王墓
  明鲁惠、恭、端王墓 明鲁惠王、鲁端王、鲁恭王墓,旧称三王墓,在泗水县圣水峪乡二岐山下的皇城村后。西南与尼山为邻,南与盗母山相望,东为颜母山,四山环绕,群峰相拱,而以二岐山为最。境内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十分壮观,别具气象。三王墓中,惠王墓居东,端王墓居中,西为恭王墓。三墓约呈馒头形。而以恭王墓为最大。封土高3米,长宽各约4米。该墓营建在由九块长方形梯田连成的所谓“九级台阶”上,处于二岐山下的中央部位。墓的周围原建有陵园,墓前亦有享堂和建筑物。现尚能找到柱础石及琉璃瓦残片。“九级台阶”下便是一条南北大道,墓前约一里左右,现存有陵园门址,长6米,宽3米,高约1米,用石灰石垒砌,并有大量石灰及砂子…[详细]
姚崇墓
  姚崇墓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背靠万安山,西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园约200多米,在新修的范仲淹塑像广场可看到不远处有醒目的古建筑,那便是姚崇的祠堂。原姚崇墓地规制宏大,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的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姚彝(唐碑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四代孙蕲州黄梅县令姚侑,五代孙谏议大夫姚勖、姚栖云等。原姚崇陵墓高大,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时被毁,幕砖亦被用作水利渡槽。唯墓地西北之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详细]
项梁墓
  定陶县城东北2.5公里有个村庄,名叫刘固堆。该村南100米处有个椭圆形土丘,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2米,最高处5米。占地10余亩,这就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项梁墓。项梁,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出身,名将项燕之子,因杀人与其侄项羽一起避仇于吴中(今江苏苏州)。他为什么葬于定陶呢?这还得从秦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说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在攻下陈(今河南淮阳)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这股反秦的浪潮涌向江东后,项梁与项羽便杀死秦会稽郡守殷通,在吴举行起义。他们攻城略地,很快占领了江东地区。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详细]
刘嵩家族墓
  刘嵩家族墓包括刘嵩墓、刘允墓、刘昉墓、刘景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5年12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刘嵩墓位于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下津村桃坑向西祠后,坐东朝西,面宽10米,占地面积78平方米。始建于唐,历经重修。现墓面形态为弧形靠背三折摆手,矩形抹角墓碑,碑文为“唐大理寺卿清海军节度使刘公墓康熙辛亥年重修”。刘嵩,原籍山西大梁河东,潮州桃坑刘氏开基祖刘颖之父,唐昭宗时任大理寺卿、清海军节度使。因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䶮之变”而遇害。刘允墓、刘昉墓位于潮州市湘桥区桥东绵德中学操场南侧,墓面形态均为三山形靠背单折摆手,券形墓碑。刘允墓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详细]
王应麟墓道
  王应麟墓道位于鄞州区五乡镇宝同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礼部尚书王应麟墓……县东四十五里同谷山”(今五乡镇宝同村)。经宁波市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调查、勘探,疑该墓地为王应麟墓。 该墓地处宝同村同谷山之南麓,其东为千年古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阿育王寺;西为镇政府所在地,距宁波市中心约15公里;329国道在墓道南面约500米处横贯而过。墓道坐北朝南,偏东110。。分墓室和墓道两部分,墓道依山势而筑,由南而北依次排列为石笋、石龟、石羊、石虎、石马、、文相、武将等,均东西相对峙,其相隔距离以石羊起依次为6.86米、6.70米、6.50米、6.51米…[详细]
梅拳始祖墓群(邹氏墓群)
  梅拳始祖墓群(梅拳圣地)位于平乡县后马庄村。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详细]
四皓碑林园
  四皓墓,位于丹风县商镇城西。由丹凤县城乘开往商镇或西安、商州的班车(几乎5分钟一趟)1元。到商镇后徒步去四皓墓只要3-5分钟就可到达。四皓墓,州西三里许,傍金鸡原,坐鹿迹村,高冢星罗,苍茫磊落。陵前栋宇数楹,中有四短碣,分镌皓图,古貌俨如。名流经此,每多留题焉。“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飞声塞天衢。”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今丹风县商镇拜遏四皓墓留下的诗句。四皓,是四位皓首银须老人,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鹿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皆秦博土,后因逃避焚书坑儒来到商山。四老登上商山,只见千山苍苍,四野茫茫,泉石青幽,草木含情,比起绳绳嗡嗡的京都咸阳,真是人间净土。这儿听不到刀枪鼙鼓的惊鸣,看不见…[详细]
陈亮墓
  陈亮墓位于永康市马铺山卧龙岗,为土堆墓,墓制规模较大,占地约3亩。墓前两侧有石质八字形翼墙,右刻“光昭日月”,左刻“书上中兴”。墓前和墓后各有石碑一块。墓前石碑长1.3米,宽0.67米,厚0.14米,上刻“状元龙川陈公之墓,明万历壬寅年冬月重立”字样。虽历经沧桑,其遗迹至今犹存。陈亮墓1993年经永康市政府组织力量修缮后,墓地更加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经认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结合陈亮的爱国主义精神,陈亮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断发挥。陈亮(公元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人,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一生主张抗金救国,有积极的用世精神,学术上卓著独到的见解,在国际上…[详细]
鲁迅墓
  鲁迅墓位于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内西北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22日,鲁迅丧仪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后遗体葬于公墓东侧F区。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详细]
刘大夏墓
  刘大夏墓位于华容县城东10公里胜峰乡话岗村享堂附近,东径112”183至113”132和北纬29”1018至29”4827之间。地处洞庭湖以北,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保护范围为话岗山的南坡,北面为龙秀山茶山和稻田以墓为中心,半径30米以内,墓前植为杉树。其自然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205.8毫米。刘大夏(1435-1516),字时雍,华容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成化初(1465)任职方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六年(1493)春,黄河决堤张秋(今山东东阿县境),他前往治水,疏上流以分水势,筑长堤360华里,决口既塞,又筑黄陵冈,水患遂止,改张秋镇…[详细]
仓颉墓
  仓颉墓位于山东省东阿县铜城办事处王宗汤村东南1·5公里处。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于慎行主编的《兖州府志》记载:“仓颉故居在城(东阿县旧治,即今平阴县东阿镇)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清《东阿县志·古迹志》记载:“仓颉墓在县(今平阴县东阿镇)西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圮。道光五年知县李贤书捐俸重建。”“县西北三十里”,即今铜城办事处的王宗汤村。在这里原有封土高大的仓颉墓,当地俗称“仓王坟”,墓前有一面阔三间的二层硬山式砖瓦建筑,当地俗称“仓王寺”、“藏王寺”、“南楼”。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详细]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在北京市古北口镇南关外国道西侧长城脚下,用黄沙土堆积而成的高大墓丘,(俗称“肉丘坟”)。墓的四周用青砖砌着2米多高的花墙,东南方向有一门,门楼高3米。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遗址,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用黄沙土堆积而成的高大墓丘,(俗称“肉丘坟”)。高6米,底部直径15米,墓的四周用青砖砌着2米多高的花墙,东南方向有一门,门楼高3米。门垛两旁写着一幅挽联,上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月,”下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是“铁血精神”。在墓前方竖着一通高2.5米花岗岩石墓碑,碑额中间镌刻着:“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详细]
毛纪、毛敏墓
  毛纪、毛敏墓(毛纪的家族墓地)位于莱州市区西2.5公里处西山张村西北的禄山之阳。两墓并列,面向东南,毛敏墓居右靠前,毛纪墓居左偏后;两墓背靠禄山,三面山丘环抱,西北隔海约5公里;墓前为一片平坦的台地,隔一小埠,远处与云峰山相望,视野开阔;墓东约2公里处,南阳河(掖河)自南向北流过,注入莱州湾;墓东南不足1公里处为西山张村。毛纪、毛敏墓“以东南神山诸峰为案,层峦环对,掖水朝于其左,西南诸流毕会于前,往北稍西以入于海,海上蜉蝣岛隐隐峙于其北,穴坐山之麓,罗经谓乾山巽向者也。”(毛纪《禄山茔园碑》)毛纪、毛敏墓原有大面积的树林覆盖,后被砍伐,现在树木稀少,荒草丛生,墓园周边到处可见私开乱采的小矿。《…[详细]
石门闯王墓
  闯王墓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夹山,此为在原址上修复的陵墓,作为明末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纪念建筑。 清《石门县志》卷十三《陵墓》载:“奉天玉墓在夹山大路旁西坡,以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败后削发为僧,似可确信。旧有紫石牌坊,制造壮丽,为当事者所扑碎,并欲暴其骸骨报官,未果。”闯王陵于1993年修复,位于夹山寺之西侧,坐西朝东,占地30余亩,由陵卫、紫石牌坊、神道、陵寝、明楼、碑廊、野拂塔等组成,宏大壮观。 陵卫即大门,上拱下方,门额有“闯王陵”三字。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门后有永昌池、永昌桥,“永昌”为大顺年号。桥后上26级石阶为紫石牌坊,4柱3门,高约10米,额为“奉天倡义”四字,联曰:“捣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