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桥梁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桥梁篇

茂县三元桥
  三元桥位于茂县土门乡境内,是由横跨于太安、土门、石槽三条河上的三座单孔石拱桥组成的。三桥位置呈等腰三角形,是通绵竹、安县、北川古道必经之桥,其中太安河上的桥拆于60年代茂(县)北(川)公路修筑时,现仅存石槽河上的“得缘桥”和土门河上的大拱桥。大拱桥建于清代,是一座单拱石桥,西北-东南走向,土门河从桥下自西向东而流,桥长29.4米,宽6.25米,高14.8米,跨度23米,拱高13.7米。桥身两侧的望柱和栏板上,被路过的红军刻满标语,字体近于隶书,多用讹字、别字。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口向西挺进时,在土门一带进行了土门战役,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土门,全面守备北川河谷”的计划,胜利向茂县…[详细]
坪坦风雨桥
  坪坦风雨桥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坪坦河上,共有9座桥组成。9座桥分别为普修桥、回龙桥、普济桥、永定桥、永福桥、回福桥、观月桥、文星桥、中步头桥,均始建于清代,为木结构桥。在建桥过程中,不用钉铆,只采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湿藤绑扎法。风雨桥是由桥墩、桥身、桥廊和桥亭等组合而成的。桥墩承重;桥身跨河;桥廊,上铺有木板,两边设有长凳,供人们休息,齐腰处开栏杆,可观赏两岸风光;桥亭则根据桥的长短而设,一般有3亭,长的有5亭。它是桥,横跨河流,联结两岸;它又不仅仅是桥,造型如长龙,是一方风水要素,象征着保护一方平安的力量,也寄托着人们带来福气的企盼;它是廊,既能给人避风挡雨、遮阴躲阳…[详细]
庙下镇东桥
  镇东桥位于四明山镇梨洲庙下村得梨洲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廊桥。桥长7.8米,宽4.6米,拱高4.7米,整座桥用块石砌成。桥上建有廊屋5楹,以供人憩息,其中跨溪3楹,两边各一楹延伸至过道,全长13.2米。桥建于明代。据传,建造者是上痒庙的僧人。他曾在桥拱中央画一横线,对众人说:洪水过桥不得超过此线,超过此线,水就越桥而过,镇东桥可保安然无恙。几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预言绝不是夸大其辞,几次特大洪水中,溪上的其他古桥及一些沿溪建筑都遭到损坏,惟有镇东桥毫发未伤。其实,这与该桥的选址科学有关。梨洲溪流至镇东桥前,有一个90度的急转弯,转弯处山岩突兀,急流到此受山体阻挡,锐势大减,同时,撞击岩石所激起的…[详细]
古丁桥坊
  古丁桥坊位于宁晋县凤凰镇南关村南北大街中心,古丁桥北桥头约4米处。古丁桥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据传古丁桥坊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燕王北征(民间俗称燕王扫北)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牌坊为木瓦结构,南北向,东西跨,两柱一间三楼式。坊间宽4米左右,高6米以上。两立柱周长约1.2米左右,立柱放倒后长6米多。两柱南北戗有云抱鼓式抱杆石。抱杆石高约1.5米,厚约30厘米,抱鼓处长约60厘米。上端两夹石凹处与立柱用铁箍攀连。立柱中上部南北两侧设有撑柱加固,经得起狂风的摧折,耐得住地震的撼摇。底梁枋拔地4.5米。底梁枋与中梁枋间镶有木匾。匾高80厘米,长4米,北书“古…[详细]
大众桥
  大众桥是泰山一个著名景点,在泰山有一座桥,桥为拱形石砌,上有铁栏,横跨西溪谷口,桥墩和桥面均石作,桥立铁花栏杆,拱楣镌刻隶书“大众桥”。桥为1935年冯玉祥居泰山时所建,至今仍坚固耐久。当年冯玉祥为何建造大众桥呢?学者-煜教授曾撰写《泰山脚下的武训小学》一文,文章讲述了大众桥的真实来历,冯玉祥先生喜欢造桥,无论是在张家口,还是在巢县家乡,他都曾为方便群众捐资建桥。1933年,冯玉祥第二次隐居于泰山在泰山郊区办起了15处武训小学,总校设在泰山南麓的小王庄,由他出资供贫苦百姓的子女上学。那时,他的小科学实验馆在山脚西边的小王庄边上,去科学馆上课必须经过一条水沟。这条沟的水是从黑龙潭流下来的,平日水…[详细]
金鸡堰、金鸡桥
  金鸡桥、金鸡堰位于鄞州区塘溪镇邹溪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金鸡桥、金鸡堰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当时咸祥潮旱并灾,百姓多次-,当时的鄞县县令杨懿关心民疾,体恤民情,发动民众,兴建了金鸡堰。 金鸡堰位于大嵩江上游,堰南北横枕在来自崇山峻岭的梅溪与大嵩江交接处,坝上为溪,坝下为江,其坝既能阻沙入江,又能引水入南嵩河。堰之南面19.20米处为金鸡桥,东面8米出为金鸡堰的配套设施工程石弄碶,调节咸祥河水位,起防洪泄汛作用,供应咸详、球山一带水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金鸡堰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堰体坡度不大,原长21.50米,现因堰的两端被水田覆盖,现…[详细]
张汉桥
  在禹城东北距老县城十里的徒骇河上有一座大桥,名曰张汉桥(也曾叫广通桥)。明朝成化年间,河西刘庄有一位姓张名汉的大善人,看到往来客商车马难行,且时有失足落水溺死者,坐视不忍,毅然购置砖石、木料,召集民工修建了一座九孔桥,并在河西路南修建一座真武庙,以镇桥、河。往来客商及当地百姓无不欢欣,张汉之名声遂为大震,人们便不约而同地称此桥为张汉桥。后又补桥并加添桥五孔,修成十四孔桥,比原来更壮观。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秋,阴雨连绵,河水猛涨,又将桥冲塌。随即又有刘豹、张茂芳等义士为首,倡设基金会,召集乡民重修大桥,且增添二孔,遂建成十六孔大桥。为表彰张、刘诸君先后数次修建增补桥粱之义举,颂扬他们的功德…[详细]
兴济桥
  兴济桥在池州城东九华门外的清溪河上。时代为明,位于贵池市城东。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兴济桥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3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兴济桥横跨于贵池市城东的清溪河上,为花岗岩七孔石桥,全长239米,宽9.4米,高约4米。桥拱以条石框式纵联卷起,桥身砌缝相错,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刚雁翅桥垛。原桥东筑有奎星楼、桥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战火而不存。兴济桥旁有一棵古树,是一棵香樟树,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树。七孔桥,即为兴济桥,为池州有名的古桥。原先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来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详细]
加德桥
  加德桥建于公元前夕,是为了让尼姆高架渠(长约50公里)横跨加德河所建。设计这座桥的罗马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创造了一件技术和艺术杰作。这座桥共三层,高约50米,最长的地方为275米,每层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拱状桥洞。最底的一层有6个拱,每个拱的拱顶都有相同的4个拱(深6.36米),这种结构使桥坚固,抵制住水流的冲击。中间的一层有十一个拱,每个拱的拱顶是由三个相同的拱(深4.56米)构成,这一层跨越主流的拱比其它相邻的宽(24.5米),以便增加河水的流量,减少冲击。最上面的那层有三十五个拱,每个拱的拱顶只有一个拱(深3.06米),在这一层,拱比较多,拱与拱的连接处比较狭窄,这样可以减少在此高度上作用在桥…[详细]
学士桥
  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桥,又是一种漫水桥。南北横跨于里埠头村与学士村之间的溪河上。桥宽l.95米,全长70.3米,它不仅是余姚市最长的古桥,而且建筑风格独特,除两岸桥堍外,共有桥墩十三个,桥孔十四个,桥墩用规整的条石错缝砌叠,西端砌成分水尖,以减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桥梁两端用条石垫铺台阶,桥面由平铺于两边的长条石和长方形石板组成,桥面刻有“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寓意吉祥图案,以表示人们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中孔桥板东侧镌刻“清咸丰四年集资重建”字样。宽阔的水面、狭长的桥梁,两侧不设置栏杆,它适用于洪水易发而时间短,又无条件或无必要造高水位桥梁的产石地…[详细]
光山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万金桥。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陂河镇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石条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永济桥是河南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南北长101米,东西宽10米,桥下由9个拱形孔长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宽度和高度由中间孔向两边递减。使整座桥呈八字型。这种建筑在古代既能使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桥下渗透腐蚀桥梁结构。每一桥墩都“肩挑”两拱,拱拱相连。桥墩的东侧,建有高大的分水岭,可分开洪水穿孔而泻,以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桥面两侧建有栏杆,两边为人行道,中间为车道…[详细]
施相公庙和邑宁桥
  又名施相公庙桥,位于横扇镇东北的四都村5组,跨庙前港。南宋始建,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8.5米,宽2.25米,矢高3米,跨径5.7米。桥北堍有施相公庙,亦名施相公桥。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副楹联。西向楹联:“成梁正遇神仙诞,题柱还期经济才。”上联中的“神仙”指的是八仙中的一仙——吕纯阳。下联中的“经济”指“经世济民”。东向楹联:“放鸭栏开春涨软,卖鱼网晒夕阳明。”上联中的“放鸭”与当地流传的“常遇春放鸭”有关。明初开国功臣常遇春从小跟随母亲来到四都村,靠放鸭度日。一天,母子俩划着船在桥头放鸭,只听见鸭群中“扑扑”声响,…[详细]
瓦伦斯水道桥
  瓦伦斯水道桥是一个罗马高架渠,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主要供水系统。它由拜占庭皇帝瓦伦斯完成于公元4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数位苏丹加以修复,是该市最重要的地标之一。高架渠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法提赫区,跨越今天伊斯坦布尔大学和法提赫清真寺所在的小山之间的山谷。保存下来的段落长921米,比原来的长度减少了大约50米。伊斯坦布尔市的供水系统始建于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时期,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后,扩建城市,供水系统需要大力扩展,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瓦伦斯水道桥是当时历史上最长的供水系统,整个系统包含许多条分叉,瓦伦斯水道桥只是其中之一,转为首都提供用水,这座城市的水曾经储藏于3个…[详细]
太仓元代五桥
   太仓元代五桥均是拱形青石桥,其中州桥、周泾桥、井亭桥为三孔,皋桥、金鸡桥为单孔。五桥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拱轴形式周泾桥和井亭桥为圆弧拱,其余为卵拱。大部分桥两端之宽大于桥中宽,用以增加横向稳定,桥身上采用长系石拉接。在券石、拦板、桥耳部分采用石雕装饰增强桥的艺术造型。五桥在所处的位置上有较为明显的特点,皋桥、州桥、周泾桥位于太仓城内同一条河———致和塘,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南北走向,三桥相间仅1500米左右;井亭桥、金鸡桥在城厢镇南郊区新丰村境内,同位于古冈身路段,南北走向,两桥相隔仅400米左右。可以较好地反映元代太仓繁荣辉煌的历史。  太仓元代五桥印证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详细]
新都桥
  新都桥简介 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川西的平原风光美丽地绽放。这,就是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 新都桥北通甘孜、南接理塘,是从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经之路。距离成都437公里,距离康定城80公里,康定至新都桥路面为碎石路,73公里的路途中要翻越海拔4900米的折多山,可远眺蜀山之王——贡嘎山。新都桥至理塘路况极差,此段高原缺氧,停车拍照时请尽量放慢速度,活动量最好控制在最低。 新都桥没有宾馆,没有招待所,最好的是康巴第一藏庄,属于民居型的家庭旅馆,有…[详细]
狮门桥
  狮门桥是坐落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的一条悬索吊桥,于1938年完工并开通,横越布勒内湾的第一海峡,连接温哥华市中心及北岸市镇,名字源于北岸山脉(North Shore Mountains)中的双狮峰(The Lions)。狮门桥是大温地区内的一条重要交通动脉,亦是温市的主要地标之一。狮门桥全长1517.3米,连同北岸引道则长1823米,主桥跨为472米,桥塔高度为111米,离海面高度则为61米,雄伟壮观。大桥有三条行车线,中央行车线为调拨车道,可转换方向以迎合交通流量。平日早上繁忙时间有两条行车线前往温市中心,下午繁忙时间则有两条行车线前往北岸。由于行车线和行人通道过于狭窄,大桥于2000…[详细]
兵书阁与文星桥
  兵书阁与文星桥 兵书阁位于通道县西北50公里的戈冲乡占字岩村。它的始建年代,以遗存迄今的0梁记载,为清朝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与兵书阁一箭之隔,遗存一座三亭式廊桥,名叫文星桥。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清道 光二十七年(1847年),兵书阁和文星桥相继进行过维修,属于集桥、亭、阁、殿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系。兵书阁和文星桥坐西朝东,南北通面阔19.2米,东西通进深15.4米,通高14.72米,西侧建有一座祠庙,总面积为420平方米。 兵书阁系穿斗与抬梁混构纯木件楼阁式古建筑。清嘉庆年始建时为双坡屋面单层民居建筑。清道光五年(1825年),村民集资,重建兵书阁和文星桥,并在原阁殿的明间伸出二座高…[详细]
仙桥山
  仙桥山位于翁安县城西南5公里的望洞村。雄峙于南北伸展的长岭之巅。山顶有一长方形穿洞,远望似一面中天明镜,又若仕女发髻上的一匹玉簪。因其是山峰顶上的透光穿洞,与一般低处的“天生桥”不同,故旧志称“石巩仙桥”。民间传说,那高悬的“桥洞”,是神通广大的仙人张三丰发怒时一拳击穿的。站在“桥”下仰望“桥”顶,如巨粱横亘天际,青崖黛壁,辉映云天。天衣无缝的“桥身”和两边的“桥墩”,浑然一体,构成跨约40米,宽约25米,高约35米的“桥拱”。“桥拱”北面的“桥墩”脚有形状各异的石洞,曲径相通。洞壁有形似人脚印石凹,传说是仙人到此云游留下的足迹。“桥”东西两面坡形迥然各异,东面坡度平缓,野竹遍插,荆棘丛生,石…[详细]
里阿尔托桥
  里阿尔托桥是意大利威尼斯3座横跨大运河的桥梁之一,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里阿尔托桥属于文艺复兴风格,也被称为“白色巨象”,两旁则是市场及餐厅。第一座跨越大运河的桥梁是由Nicolò Barattieri于1181年设计的一座浮桥。这座桥被称为钱币桥,大概是因为造币厂位在东面入口附近。位在东岸的里阿尔托市场后来逐渐发展,重要性的上升也让浮桥的交通流量增加。因此,它在1255年被改建成木桥,这座桥拥有有两段倾斜的桥面,并在桥中央的相连结,桥中央的部份可以移动,足以让高大的船只通过。这座桥在1444年因为人群挤到桥上欣赏船支-而倒塌,并且在1524年再次倒塌。目前横跨大运河的单拱石桥里阿尔托桥是由安…[详细]
兰溪通洲桥
  通洲桥位于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跨梅溪。塔山村昔为金衢通往严州的咽喉,因苦于梅溪阻隔,村民群起建造了通洲桥。通洲桥原为木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洪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易木为石。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拱券为纵联砌筑。桥面铺条石,两侧设条石护栏。桥上建廊屋21间,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角,中悬通洲桥匾。桥墩向上游做成分水尖,对分刹洪水起到很好的作用。青山环抱,阡陌纵横,溪流蜿蜒,桥端苍郁的古樟与廊桥交相辉映,“下临百尺之长波,上建廿椽之水榭”,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画意。此桥与武义的熟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