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

苏州翠岩寺
  花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胜地,自东晋支遁(314年-366年)来此开山,历有名僧高士就隐超然世外。山上有翠岩寺,始建于晋代。尚留下遗迹的寺庙遗址,资料显示与天池山寂鉴寺同时代建造,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自元代以来,许多高僧大德曾经在此设立道场。元代有师梵、明代有麓亭、雪良、憨山、中孚、咸然、巢松等等。清代更有汰如、苍雪在此道经说法,轮流主讲《华严疏钞》,一岁两期,名公巨卿,诗人墨客,无不皆来于此。翠岩寺为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的道场。现有临济正崇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代中兴和尚的塔林,这些禅师塔造型庄严秀美,各不相同,有极高的艺术、建筑、文化价值,花山翠岩寺现存的禅…[详细]
长安百塔寺
  百塔寺位于终南山北麓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口,地势高敞,视野辽阔。东眺五台翠华,群峰耸立;西览草堂烟雾,沣水碧涛;南依巍巍秦岭,林木葱郁;北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正所谓龙脉龟背,风景绝佳,隋唐时期即为佛教僧侣修行之道场。百塔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原名淳化寺。隋开皇十四年(594)复建,称至相道场。因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禅师圆寂后葬于寺院附近,故又名信行禅师塔院。是隋、唐佛教三阶教的祖庭。唐大历六年771)改名为百塔寺。百塔寺在隋、唐时期盛极一时,规模巨大,殿宇宏伟,寺僧众多,占地千亩,有“骑马关山门”之美誉。宋时百塔寺之规模犹存。之后寺院不断衰败,到了明代时期百塔就所剩无几了。清同治元年(1…[详细]
涿鹿清凉寺
  清凉寺位於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阳山,始建於唐朝。创建者为聚玺和尚,法系属净士宗。这座古寺在历史上多次修葺,但至1949年前已日见衰颓,唯有寺中生长的千年松柏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有的如巨龙横卧,有的如凤凰展翅,有的如宝刹屋檐,它们述说着古刹的庄严和沧桑。寺中塔院现保存有历代僧人墓塔六十多座,其中以开山祖师聚玺和尚的衣铢寿塔最为著名。此外保存建寺碑、重建寺碑和功德碑五十馀块。该寺收藏多部佛经,其中珍贵版本《大藏经》现由张家口文化局保存。古刹庙宇楼塔,在海拔1500米处,四周群峰环抱,古松翠拍成双成对,密集参天,花木花草连片,四季常青。每年五至十月各种山花争奇斗艳,野山果挂满枝头。这里冬暖夏凉,天空…[详细]
契真寺
  契真寺,坐落于赣县田村圩镇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汉朝古寺。契真寺初名“弃假寺”,后名“契假寺”,复改“契真寺”。现契真寺罗汉殿佛座中有五言诗云“汉代弃假寺,唐代易契真”的记述;寺内藏古联“汉朝契假寺,秦代天丛山”亦可知寺名的沿革。弃假寺初建于田村村北的天丛山。建寺初期非常简陋,香火不旺。汉代有十八儒生投宿于寺,遗下十八真经,即现存的十八部《佛名经》,香火始转旺盛。至唐,迁建寺于田村街市中心的铜锣窝(即今址),始改名为“契真寺”。寺自唐而来,几经沧桑,经历代修复、扩建,至民国初年有大小殿宇18座,占地9.85亩。传说汉代有十八儒生投宿契假寺,及曙,寺物如故,而亡其人,唯遗佛经十八卷。以人数与经数…[详细]
香港定慧寺
  定慧寺,又称定慧禅寺,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马窝村,建立于1923年,是大埔区内最早建立的佛寺。定慧寺初名为“兰若园”,由增秀老和尚所筹建。增秀老和尚俗姓黄,广东开平人,22岁于肇庆七星岩大觉寺剃度出家,其后北上求法。38岁到新界观音山凌云寺净修,期间结识香港绅商名人广结善缘,由于凌云寺往来交通不便,各善信有另辟道场之议,增秀老和尚在凌云寺住特妙参法师的皈依弟子指引下,开始在大埔沿桃源洞一带觅地建寺,于马窝山得现址,集资向政府购置屋地万呎,再获批农地10余万呎。新院建成取静寂之意命名“兰若园”,而农地则种植果木,供养十方。历史增公遂在大埔沿桃源洞一带探寻吉地,果於马窝山得今日定慧寺之现址。乃集资数…[详细]
武汉龙华寺
  龙华寺,明成化二年始建,佛殿五座观音殿,给人感觉非常舒服、清静的一个小寺院,景点就在首义公园的边上。武汉龙华寺是华中地区的佛教名刹,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当时,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土,御赐匾额龙华寺。《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丫姑爷乘龙充快婿知客僧拉马认干娘》中这样描述龙华寺:且说这武昌省城有名是一座龙华寺。这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个极大丛林,听说亦有千几百年的香火了。如今,龙华寺依然挺立在武昌蛇山之颠,是一座尼姑庙,不少的佛教女信众在这里潜心-。同时,龙华寺也是武汉著名的景点之一。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详细]
宝光寺
  介绍宝光寺在成都市新都区宝光街,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我国历史攸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文物众多的佛教禅宗丛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己享有盛名。广明元年十二月(880年1月)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南逃入蜀,曾在宝光寺后修建行宫驻跸,并迎请高僧知玄(悟达国师)住此,重修宝光寺、塔。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国悟国师)在此“修持说法,接众数千”。元代寺院残破。明代经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捐修,殿宇宏丽。明末清初,宝光寺毁于兵燹。清康熙…[详细]
西津寺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座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本世纪三十年代该寺庙遭兵火焚烧,甚为严重,使一座依山傍水,有占地150亩约十三万多株古柏环绕中的古刹毁于一旦。仅留寺庙残痕、古柏林带和雕刻精制、造形美观、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还有(公元1496年)重修该寺时立龙头龟座碑石一块,碑阴、碑阳两…[详细]
性觉寺
  性觉寺原名月明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一位法名性本的僧人主持所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寺僧本冲被召松江,康熙御书“性觉寺”三字赐额,该寺因而得名。到了咸丰十年(1860),遭到太平军战火,被焚烧一空。光绪四年(1878),僧人永激又募资重建。至20世纪60年代,性觉寺被停止宗教活动,僧人遭遣散,房屋改作他用。1994年4月,根据广大佛教信众要求,金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枫泾枫阳路以北、白牛路北端易地重建性觉寺。并落实宗教房地产政策,划拨6亩土地供寺庙重建,其余用地由寺院向当地村民租用办法解决。1995年8月26日(农历8月初一)正式对外开放。为理顺关系,确…[详细]
崇明广福寺
  广福寺位于中兴镇南侧,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前身为“武圣殿”,景色秀丽、被世人誉为长江口明珠,寺院占地面积近30亩,距举世闻名的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崇明出口仅4公里。寺院座西向东,静卧在波平如镜的七滧河西岸,遥观江海潮汐之盈虚,近闻尘世苦乐之消长,虽然不是千年古刹、敕建皇封,却也贤能辈出、普润一方,香火鼎盛,亨誉遐迩。广福寺位于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被世人誉为长江口明珠的崇明岛东部地区之中兴镇南侧,寺院占地面积近30亩,距举世闻名的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崇明出口仅4公里。寺院座西向东,静卧在波平如镜的七滧河西岸,遥观江海潮汐之盈虚,近闻尘世苦乐之消长,虽然不是千年古刹、敕建皇封,却也贤能辈出、普润一方,香火…[详细]
海城大悲寺
  大悲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曹家堡子村(邮编114200),始建于1668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和东西配殿构成,有西方三圣和十六尊者,享受人间烟火,保护万民平安。辽宁海城大悲寺全体僧人持不捉金钱戒律,日中一食。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保持佛陀制度,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开始行脚。行脚途中托钵乞食。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大悲寺里没有功德箱,每月2场佛事(14日超拔、15日普佛,不收取任何费用)。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五两次皈依。皈依居士必须背会《心经》、《大悲咒》,才发给皈依证书。辽宁海城地区的大悲…[详细]
天水永庆寺
  永庆寺又称佛窑,在神龙山北不远永庆村王家碾北山南麓。据寺内保存光绪建元(1875)年木刻《重修永庆寺碑记》载,续建于乾隆壬午(1762)年的佛窑,其历史可谓远矣。神龙山永庆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神龙山位于天水街子乡(现撤销,其北归甘泉,其南并麦积,老乡戏称“二失街亭”)永庆村东南,因传远古神农氏采药尝百草曾到过此地,故而得名。似金字塔般的山型拔地而起,独立群峰。由于相对于诸峰此山较高,是日我们一行人登上山颠,“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同”的诗境尤感真切。举目南望,自西向东,麦积秀山,仙人雄崖,石门峻岭及叠翠群峰,渺如烟海,胜似仙山。转身向北,近观街子古镇,东柯水环流,八股槐奇巍,不由人追忆诗圣行踪,…[详细]
天等万福寺
  万福寺 万福山古名独秀山,位距天等县向都镇北郊1公里处,孤峰拔地而起,圆柱形如卓锥。高约60米,腰径约50米。四周一派良田。河水流经山下,公路直达山前。山的西面有宽敞溶洞,洞分3层。清康熙拾壹年(公元1672年),当地群众沿山洞口建起寺庙,取名万福寺。洞的下层建成文武庙,供奉孔夫子、关公、岳飞等3位历史人物。长年香烟缭绕,钟声轻扬。庙门刻一副对联曰:文笔纪春秋万古纲常昭日月武功扶汉宋两朝义勇壮山河二层为观音寺,内供观音菩萨。两边廊柱上各塑有蛟龙,盘柱而上,栩栩如生。可惜在极左年代被打烂,痕迹仍留。寺门上挂一匾额曰“慈云广被”。古时,寺庙曾有和尚住持,周围群众常到洞里求神拜佛。三层是一大洞口,穿…[详细]
燕来寺
  湘黔边境佛教圣地——燕来寺有“三奇”。一是“奇寺”。燕来寺的前身叫龙溪寺,古老的龙溪寺座落在云盘山民宅中心,且面积十分拥挤、狭窄。于是,多方人士提出,要求龙溪寺迁址。当时还是个小沙弥的释演道法师刚从佛学院毕业归来,听说龙溪寺迁址,心里为此事感到担忧。后几经周折,就定址在新坪村的“螺丝坡”上,此处三面环山,前临舞水,景色迷人,风光秀丽,又可眺望全城美景,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左右两座山脉恰似两条龙,螺丝坡又象一个元宝位于其中,形成一幅双龙戏珠的自然优美图画。龙溪寺迁址一事确定后,释演道法师就忙着准备龙溪寺迁址的奠基仪式。2002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这天,是龙溪寺迁址奠基的大好日子,螺丝坡周围挤满了数…[详细]
南岳祝圣寺
  祝圣寺:在古镇东街,距南岳大庙半里,相传建于唐代,现寺为清康熙年间重建,主要建筑有关圣殿、大佛殿、药师殿、说法堂、方丈室、观音堂、罗汉堂等,罗汉堂有青石阴刻五百罗汉像嵌左右壁,有一定艺术价值。祝圣寺历史悠久。据《南岳总胜集》记载,夏朝的君王大禹在这里修建清冷宫,把奉舜帝。唐朝时,高僧承远(712—802年)在这里创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寺。承远信奉的是佛教净土宗,净土宗又称莲宗,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至今,净土宗认为该宗有十三位师祖,他们依次: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智旭、实贤、行微、实贤、际醒和印光。承远被尊为净土第三代祖师,他赢得这千秋圣名的功绩主要是…[详细]
南充清泉寺
  清泉寺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舞凤街道办事处,与市政新区办公大楼近在咫尺,从市中心五星花园乘旅游3路或15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寺庙占地面积26亩,建筑面积达7431平方米,有宗教教职人员30人,常年接待游客达50余万人,公德收入、自养收入近100万元。清泉寺始建于唐朝,鼎盛于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朝庭赐封为“清泉院”,历经朝庭更迭,战火不断,特别是“文革”中寺庙遭到了严重毁坏,寺庙破败不堪。近几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在市、区两级-、宗教部门的领导下,市政协委员、清泉寺管委会主任、住持释胜精法师带领清泉寺两序大众励精图治,-利生,广结善缘,在政府未拨一分钱的情况下,自给自筹,自建自养…[详细]
正定开元寺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详细]
宿迁菩提寺
  宿迁市菩提寺(“菩提”意为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位于市嶂山森林公园境内,总面积50亩。寺庙四周柏青松翠,鸟语花香,依山傍水,景色迷人,是发展旅游业和弘扬佛教文化的人间佳境。菩提寺前身为一个私人寺庙,几经风雨,多年失修,抗战时毁于战火,现菩提寺为恢复重建,地理位置在原址西侧。该寺院规划为三进院。目前,一期主体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以及附属水道、月牙湖两侧道路已经完工。二期藏经楼在建。步入第一进殿——天王殿,可见三扇朱红大门,本意为“三门解脱”。殿前供奉弥勒菩萨。二进主殿为“大雄宝殿”。内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东侧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侧是西…[详细]
合江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合江县二里乡凤凰山风景区,距县城40公里,贵州赤水市12公里,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间敕赐十方丛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刹。始建于宋、元之际,兴于明、清。清初,佛教禅宋临济正宗破山大师高足丈雪禅师,选定法王寺为蜀南黔北传法布道寺院,以宏扬佛法。清乾隆庚申年,成都三圣寺高僧文逐禅师来法王寺任主持,承传临济法系。后经奂宇、慧源、悟莲、德峰、果山等数代高僧勤勉创业,奏请大藏经、修藏经楼、建万寿亭、办佛学院,法王寺盛教昌隆,声名远播。法王古刹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由山门、关圣殿、万寿亭、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学院、禅堂、观音殿及东西厢房巧妙构成。寺院所有建筑由整…[详细]
木门寺
  木门寺的构建十分奇特,独具匠心,它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一种罕见的古建筑群。因其亭仅两扇大门用木料制作,其它部位均为石料仿木建造,故名木门寺。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木门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木门寺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八庙乡石鼓片区的清凉山麓,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寺前立有石坊,-“东普禅林”。石亭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尸骨(公元1380-1446年)。无际禅师俗姓莫氏,讳了悟,法号无际,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人,著有《道林录》流传于世。无际禅师亭背北面南,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成“介”字形,高12米,长7.8米,宽6.8米。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头、房瓦、滴水、椽子等均为石制,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