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 > 旬邑县旅游

旬邑县景点介绍

  赵家洞又称琅天洞,于峭壁石崖凿有多个石窟,外露其窗,内隐其洞。共分三层,其中上两层现有完整洞穴45孔,每孔高2米,宽3米,洞深4米。洞内宽敞明亮,设有暗道,连接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栈道,架有云梯,使之穴穴相通,现痕迹仍存。旧址上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洞当创建南宋之前。和赵家洞一沟相隔的是官家洞,官家洞又名飞云洞,为峭壁上凿成四层楼式叠洞,保存较完整。共有5个主洞,7个窗,83……[详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令太子扶苏及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修筑了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浩大军事工程—秦直道。秦直道使部队能快速地完成集结,便于粮草及时运输,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南起淳化县梁武帝村,经我县石门山和马栏山,到雕灵关出境至内蒙古包头市,全长700余公里。其中,在我县境内80公里,路段最窄处仅四、五米,最宽处达三十……[详细]
  崔景岳,旬邑县城关镇东关村人,又名崔廷儒,1927年加入中国0,1928年5月参加旬邑农民起义。曾先后担任0东涧村党支部书记,旬邑县特支组织委员,陕西省临时省委秘书长,西北军工作委员会军委书记,陕西省委委员兼秘书长,西南特委书记、地委书记,宁夏省工委书记。1941年4月,在银川市英勇就义,时年30岁。崔景岳烈士故居位于县城东涧村东,面积约2.5亩,两院土木结构建筑。第一院面积约1.05亩,有门房3……[详细]
  三水河特大桥为咸阳至淳化至旬邑高速公路上的一座特大型桥梁。桥梁全长1688米,主桥联长达1121米,桥面距地面最高处约192米,最大墩高183米,其联长和墩高均为目前国、内已修建成的同类桥梁之最。……[详细]
  唐家大院位于旬邑县(旧称三水)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在当地,每一位村民都能给你讲述一段唐家的奇闻逸事。 “唐家有个九弯弯,一脚踢了十三万”、“五五郎,十五娘,孙子替爷拜花堂”……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在清代一个极尽奢华的家族———“三水唐家”。如果在人们印象中的陕西旬邑是一个“穷”地方,那么看看唐家大院,从那细致雕琢出的深深庭院,便足可窥见在这里曾经有过的精致生活。据《唐氏世系谱》记……[详细]
  古豳文化博览园位于旬邑县城中心东大街以北县城中心,占地6公顷。整个园区分为三大功能区。文化旅游区由陈列着具有世界之最的古象和犀牛化石等珍贵文物的古象犀牛化石展厅和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旬邑现存的唯一一座供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文庙;还有建于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的泰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库淑兰剪纸纪念馆和展示旬邑……[详细]
  库淑兰纪念馆位于旬邑县文化宣传中心二层,管内收藏库淑兰艺术生平图片64张、剪纸作品88幅。库淑兰(1920-2005)是我县赤道乡富村人,她的剪纸艺术蜚声国内外,被称为中国当今的“毕加索”。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她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构图质朴自然,意趣深邃憨厚,色彩斑斓炫目,手法大起大落,被国内外美术界定为“彩色剪贴画”,是至今国内外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1992年,获中国民族文……[详细]
  马栏七孔桥,位于马栏镇马栏村。1942年以后,关中分区相继建成了被服厂、修械厂、造酒厂和医院,为了解决交通困难,方便设备和物资运输,1942年—1944年,关中分区组织马栏军民采取人拉、肩扛等方式采集石料,在马栏河上建起了一座长48米、宽5米、高7米的七孔石桥。……[详细]
  陕北公学旧址,位于湫坡头镇看花宫村,现存窑洞140多孔、房屋70间,包括李维汉、成仿吾旧居以及当年的校部、图书馆、供给科、维修科、豆腐房、学员教室和宿舍。1938年7月,陕北公学在旬邑县看花宫村设立分校,7月7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李维汉,-申力生,下设政治、校务、教务三部,周纯金、袁福清、邵式平分别任主任,学员1700多名。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由延安迁来看花宫村与分校合并,申力生任-,成仿……[详细]
  唐氏庄园位于旬邑县城7公里处的太村镇唐家村,系唐家大财主唐景忠家族的私人宅院,修建于明末清初,现存有两进相毗连的三院和其它两院房子,共150余间、1400多平方米,以及三品盐运使唐廷铨的陵墓一座和石牌坊一座,其建筑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为一体。其中,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细腻,可与故宫博物院的雕刻相媲美。整个庭院建造精巧,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巧夺天工,门栏窗棱玲珑剔透,……[详细]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前期,马家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936年底至1939年底,关中特区党政军机关,包括关中特委(特委书记-)、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霍维德)、特区司令部(司令员张仲良、政委-)驻马家堡村,1937年9月,关中特区改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1936年1月,受0中央委派,-同志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其中在马家堡工作战斗将近三年时间(……[详细]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旧址,位于马栏镇马栏村。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决定在关中分区成立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办学宗旨是:“培养地方文教干部和小学师资”。1940年2月,招生工作全面开展,2月底举行新生入学测验,按程度高低分编为1个师范班、1个预备班。3月15日在职田镇马家堡村正式开课,-兼任校长,刘瑞棻任副校长,设教务、生活指导和事务3个处。1941年10月迁往马栏镇黑牛窝村,翌年4月迁至马栏镇……[详细]
  清朝咸丰十年,沟底显现一神潭,周围百里以外的人都前来神潭祭奠,求潭保佑,乞福保安,求医救人。在此期间,传说潭中有一巨龙,夜出昼伏,保佑地方百姓。朝中一位中堂大人,听闻此言,于是驾临神潭,乞求神龙为其家人医病。中堂来此,神龙显现,回家以后,久病家人病症痊愈,此事传入皇上之耳,皇上封此潭为卧龙潭。从此,远近闻名,在此乞福者甚众。胡家村也因此闻名于世。 民国十八年间,一军队途经胡家,在经过胡家……[详细]
  古象、犀牛化石馆陈列有1975年出土于我县马栏镇西塬村的黄河剑齿象化石和犀牛化石骨架,其中古象化石体长8.45米,高4.3米,犀牛化石体长4.8米,高3.1米,距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是研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地质、古气候,古地貌、古生物的重要标本。大象化石体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第一象”;犀牛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复原装架的第一具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骨架。古象、犀牛化石为国家一级文……[详细]
  关中分区旧址位于马栏镇阳坡头村,距县城30公里。现存窑洞30多孔,1939年底,-反动派不断制造摩擦和流血事件,关中分区机关由马家堡迁往阳坡头,1940年8月,关中分区机关进驻马栏。关中分区机关在阳坡头驻扎1年间,在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反摩擦斗争的方针和原则,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夺回了一些被敌侵占的地方,占领了柳林、庙湾、桃曲、马栏4个区,成立了铜宜耀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