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叔麟家族墓地位于凤凰街道柯木塱村水龟岗。由王叔麟夫妇合葬墓、儿子王龙溪夫妇合葬墓及其孙王云野夫妇合葬墓组成,共祖孙3代6人。王叔麟夫妇合葬墓建于宋代,明弘治年迁葬于此。3墓均为泥土堆砌交椅墓,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前台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22平方米。王叔麟为王道夫之子,南宋忠勋大学士。因父殉国难于崖门,后抱恨而卒。先祖道夫殉国难于崖门,被后世誉为忠烈之臣。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详细] |
![]() | 火界头樊氏墓地位于龙洞街道龙洞村迎龙路213号火界头。由樊以达夫妇合葬墓、樊雄保夫妇合葬墓、樊三郎夫妇合葬墓组成。建于宋代,均为花岗碎石交椅墓。总占地面积272.8平方米。樊以达夫妇合葬墓建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原墓在三元里西华井(今雕塑公园),1996年迁葬于此。坐西朝东。花岗石砌筑交椅墓,占地面积165.6平方米。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前台组成。花岗石碑龛,顶部石额上刻“龙洞”两字……[详细] |
![]() | 潘贞夫妇合葬墓位于新塘街道沐陂村沐陂大街对面,宋代建时原是一座土坟,无墓碑。2003年重修时新置墓碑和坟头。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89.4平方米。坟头用水泥筑成半圆形。坟面中间镶有一块花岗石墓碑。潘克常,字贞,番禺细墟六世祖,南宋末年携二子迁居珠村,再娶妻生三子。此三子后分别迁居棠下上社、石牌、沐陂三地。后潘克常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潘姓奉为共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详细] |
![]() | 林千三夫妇合葬墓位于珠吉街道吉山村吉贝岗(光山),建于宋代,重修于1992年。灰沙青砖砌筑交椅墓。坐北朝南。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月池组成。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享堂砖壁半圆形,用青砖砌成人字纹。林三千祖籍福建莆田县,南宋时迁至猎德东村,为该村林氏一世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李赖南墓位于龙洞街道,建于宋代,1932年由寺右乡大岗迁建于此,1995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砖砌筑交椅墓。占地面积75.9平方米。墓依山势而建,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月池组成。护岭用砖砌,外涂抹水泥,顶部有祥云涌月石刻。花岗石墓碑。墓前有两对旗杆夹,分立左右,上刻“钦点探花及第李文田立”,落款“咸丰己末科”。此旗杆夹为原物。该墓形制特别并有一定的代表性。墓主为杨箕村李姓入粤始祖。有一定的史料……[详细] |
![]() | 从化南平静修小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南平,地处广州从化区与增城区交界处,被凤凰山系以双龙抱珠之势环绕,紧邻派潭镇大封门森林公园、石门森林公园、从化温泉风景名胜区、南昆山及白水寨景区,生态环境绝佳。这里交通便捷,距从莞深高速公路灌村出入口仅3公里,约1小时车程可达广州中心城区,约1个半小时车程可达深圳中心城区。“山有六千亩,峰拥八九座。亿载古石瀑,簪满青梅花。千株岭南楸,山地荔枝熟。百岁枫香林,轻……[详细] |
![]() | 和平路侨批局旧址位于荔湾区和平东路50号,年代为清末民初。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广东侨乡地区盛行着一种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侨批(“批”为潮汕、梅州等地区对书信的俗称,在江门地区又称为“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属于民间特殊文献遗产。它不仅是书信,还是侨乡一个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的档案文献见证,是集体记忆遗产。目前,广东、福建……[详细] |
![]() | 1949年10月12日,南下大军四野一三一师抵达龙门永汉,分两路向增城进军,一路经正果向增城进发,另一路由浪拔折向都田直插派潭,再进军增城.当夜,直插派潭的四野一三一师三九一团已进驻围园,马村,鹅兜等派潭圩周边村庄,对驻守派潭圩的国民党保安总队张毅大队作了钳形包围.晚上9时,南下大军向敌据点发动进攻.起初,敌人还以为是“土八路”骚扰,负隅抵抗,后见信号弹在夜空闪亮,又有大炮轰击,知道我南下大军已经……[详细] |
![]() | 在新塘竹园村里,有一幢两进的大房子,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富贵子树”的大树长在房子的中央,这就是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游击队旧址所在的房子,原是村子里的书院,大概150平方米,至今有200多年时间.当年,房子一带是田地,这里曾经是抗日游击队来来往往的落脚之地,阮海天也曾在这里住过.大房子的旁边是当年游击队旧址的厨房,厨房门上是个小“平台”,因为位置比较高,当年的抗日游击队,就把它当做哨台,哨兵站在……[详细] |
![]() | 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在东湖公园对面荔枝山顶驼.碑高1.1米,巍峨耸立在1.2米高的石米弥座之上.全碑由下而上逐渐收分,上小下大,状a士纪念碑”十个黑色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碑的底部镶嵌一块黑色大理石,镌刻有介绍增城县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建立起中共增城县委和革命武装队伍,先后与日寇,国民党-派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在1949年配合南下大军131师,解放增城全境的丰功伟绩的碑文.1981年当地人……[详细] |
![]() | 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纪念馆位于荔城街庆丰村马屋社,是一座独具规模的仿古建筑,布局为深16米,广九间44.5米,面积为712平方米.陈列着中国人民游击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各个时期的战绩和重要人物(如谢光团长和王国祥副团长)功绩历史.纪念馆内设有中共增城市党史研究室,增队史陈列室.城党史图片展览,增城人民常备第二大队队部(旧址)办公室,增城人民常备大二大队.堂门正……[详细] |
![]() |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设在小迳村.它建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相距200米有两处联络站,都是比较典型的客家围屋,门口仍挂有解放后颁发给宋刚,宋博的“军属光荣”和“工属光荣”的纪念牌.宋刚的故居现仍有人居住,宋博的故居经过翻新,现保存完好,成为广东红色旅游的景点之一.宋刚,宋博,宋岳,陈李中,丘松学,李一鸣,钟育民,钟达明,徐文,朱翼,罗声以及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就是血与火淬成的石头……[详细] |
![]() | 增城县委旧址是一栋当地普通的建筑,青砖墙体,屋顶为木质结构,屋面为黑色燕子瓦.尽管它的周围是残垣断梁,荒草萋萋,却仿佛可以听到当年那--之声.旧址的门楣正中为三个苍劲的大字:山海镇,两侧雕刻着宋刚,宋岳,宋博等英雄的名字,他们曾率部队驻扎在这里,浴血奋战,为解放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从大门正中进去,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这种院子具有清代南方典型的客家院落特征:石阶,廊柱,天井,重门,藏书阁……[详细] |
![]() | 增城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位于正果镇白面石村,白面石与乌头石交界处,该亭是爱国人士王雁门为纪念193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20旅二营官兵在抵抗日军侵略军第一阻击战中鏖战阵亡的官兵而倡建.1938年10月在白面石村的老虎石项,中国守军与日军鏖战一昼夜.是役为广州失陷前中国守军进行的最顽强的一场抵御战.战役结束后,当地爱国民主人士王雁门发动群众捐资,殓葬国军阵亡将士,并建“抗日烈士纪念亭”,亭内有王雁……[详细] |
![]() |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位于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一个建于半山腰的小院建筑,院内有东西两排,每排4间瓦房,院子四周有围墙.曾于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为增城,龙门,博罗三县中共县委所在地,主要领导增城,龙门,博罗等地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被定为增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宏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正果镇政府于2006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