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座落于沐川县沐溪镇(县城中心区)沐卷河上的永济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6年),为南北走向的石墩木结构楼桥。其桥长15米,宽3米,桥面距河面3米,河中做墩,墩高5米,桥上为楼亭,楼高7米,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桥面有长廊三间,穿逗式梁架,三穿用四柱,桥栏高1.5米,栏距0.1米。桥南有阶梯式踏道22级,桥北有4级。桥下长年有清溪缓流,晚上月亮升起时倒映水中,静影成璧,形成“凉桥秋月”之美景。故在桥……[详细] |
![]() | 文峰塔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文峰山,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塔高9层30余米。据史载,文峰塔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塔高9层30余米。,也就是公元1608年,有着400年的历史,犍为人习惯地把它俗称为白塔寺。文峰塔巍峨屹立于文峰山的最高处,它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在虫吟鸟鸣的伴奏中,默默地展示着自己的英姿、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悠远。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详细] |
![]() | 九井乡最早为九井场,在明末清初已经形成了。九井场因九井坳而得名,九井坳因古时曾在此开过9口盐井而得名。场外,还星罗棋布地坐落着禹王宫、川祖庙、万寿宫、南华宫等4座寺庙。1958年,乡政府从九井坳搬到国道213线董家沟时,因新建政府和学校,将庙宇拆除,古场九井坳逐渐消失,仅存禹王宫。禹王宫建于大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占地约2亩,为县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禹王宫。2006年,……[详细] |
![]() | 沉犀节孝坊位于犍为县西南部历史文化古镇清溪镇,沉犀村三组。是当地有名的一景。这座清嘉庆年间修建的一座石牌坊,牌坊以南200米是马边河。坐西向东,面积100平米,是青石仿木建造,结构完整,保存完好。1998年被列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沉犀节孝坊说的就是清代一余姓女子,在19岁嫁到王家,27岁守寡,将公婆分别赡养至85岁和94岁,并将一对儿子抚育成人,成家立业一事。对……[详细] |
![]() | 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60公里,坐落在一座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象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据说,从高处俯视,古镇象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犹如船舵。正因如此,古镇被称为“中国的诺亚方舟”。..19……[详细] |
![]() | 神水阁原为明代巡抚吴用先别墅。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改名神水阁。阁以泉名。有旧室五椽,布局灵活,建筑体量适当,装修简洁。原四周有“松风竹月”、“水竹居”等建筑为四川典型的私家园林。具有浓郁的峨眉山地方色彩,现基本完好。神水阁外,有一泉池即神水池,池中泉水清澈见底,终年取之不尽。盛夏烈日之下,冷气直逼人面。数九隆冬,周围山寺树木已是一片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中此池仍暖气四散,温及人心,被视为山……[详细] |
![]() | 卧云庵,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海拔三千零六十五米绝顶之处,因其位处摄身岩畔,白云上涌,寺如卧云,故名。卧云庵现为中国海拔最高的汉传佛教寺庙。现存卧云庵已是清末建筑,建筑占地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为全木结构重楼(正殿为三重楼)悬山顶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由弥勒殿、观音殿、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庵内外匾联众多,其中「卧云庵」门匾和「地阔峨眉晚,山高岘首春」门联是著名画家吴作人墨宝。殿前旧有池名半月池,「深广不数丈,……[详细] |
![]() | 福利普贤寺(峨眉山市)保护范围:建筑外缘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详细] |
![]() | 塘房陈氏民居(峨眉山市)保护范围:建筑占地范围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详细] |
![]() | 祝家大院位于峨眉山市普兴乡光明村一组,村西10米坡上。走进祝家大院,那迎面而来的清新空气,那古色古香的韵味,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里称得上是山区乡的一处风景。祝家大院占地面积2970.35平方米,由两个独立相连的建筑组成,窗棂、帘架、梁枋等部件风格古朴典雅,现今的祝家大院虽显得有些寂静,却依旧难掩旧日宅内的人丁兴旺。祝家大院坐南向北,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为四进四合院,呈一字型布局,现存1进半。完整……[详细] |
![]() | 在峨眉山市北大门的双福镇中心村,有一座地处峨眉山以外唯一的寺院——磁佛寺。磁佛古寺原名“拨云山庵”,创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是比丘尼常住寺院,因在拨云山而得名。明洪武初由智元和尚重建,改名“普渡寺”。寺虽不大,但却拥有世界第一大瓷佛,几百年中它曾几度更名,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古寺?这期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从峨眉山市区出发,在双福镇与夹江县的交界处,穿过成昆线,顺着田埂向前……[详细] |
![]() | 无始无终真主宰,宣仁宣义大权衡。”这是清朝皇帝康熙对天主教的中肯评价。在峨眉山市桂花桥镇拆楼村,便有一座这样的天主教堂——玫瑰圣母堂。自1852年建成至今,她历经风雨走过了160个年头。环境清幽的圣堂前,两排挺拔的绿树依房而立,花坛、盆景点缀其间,寓意和平的天使与白鸽、象征贞洁的玉簪花跃然墙上,金黄的十字架矗立于塔楼项端,一股浓浓的歌特式建筑风情扑面而来。圣堂的现任神父熊华云告诉笔者:“1822年……[详细] |
![]() | 在峨眉山舍身崖下,山脚不远处高桥镇中学校园,有座青石牌坊,高约7米,巍然屹立,风雨侵蚀,苔痕历历。正面刻“敕赐禅林”四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给事中安磐书”,背面“祗园觉路”。麒麟、白鹿、青狮、祥云、荷花、兰草图案,依稀可辨。专家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艺水平和史料价值不亚于北京十三陵的石坊。据传,在神奇的峨眉山,有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遗址,那就是有着“西蜀第一大刹”之称……[详细] |
![]() | 乐山市宋氏祠堂位于乐山市中区罗汉镇龙窝村6组,占地面积约贰拾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位于乐山至沙湾之间、距乐(山)沙(湾)快速通道1.5公里,屹立于大渡河江畔,属罗汉镇辖区,山环水绕,风景雅秀,是个名胜之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四百多年风雨,是全省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宗祠。宋氏祠堂是明末清初之际的建筑,木质结构,四周砖墙,古典式建修,占地面积约20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山环水绕,……[详细] |
![]() | 嘉州古城位置如《水经注》云“县治青衣江会,襟带二水矣”,即河口三角洲上。隋、唐继承,其城当南达大佛坝,此时,文人多称“江城”,如杜甫《寄岑嘉州》诗云:“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居。”可知,唐代古城临江布局的特色十分明显。古人云“渎江(岷江)自东北来,顺下不争;而青衣、沫水西南来,如暴客挟万马而驰,沫为最甚”,即史不绝书的“沫水之害”。大渡河沙湾以下河道横向变化显著,主流不稳定,河岸常有崩塌现象……[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