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 > 海东市旅游

海东市景点介绍

  允吾古城遗址允吾古城遗址位于县城以东马场垣乡下川口村西北,靠近湟水高出水面40多米的台地上。该古城遗址为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古城遗址,现残存的东、西墙南半部和整个南城墙遗迹尚清晰可辨。……[详细]
  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大寺路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唱擂台庙会的传统习俗。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区。打擂台之俗约始于宋代,初为打擂比武活动,因而得名“擂台会”。传统的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包括五个分会场,即雷祖会、擂台会、“花儿”会、-和山货场。流传至今,演变成唱戏、唱“花儿”的民间群……[详细]
  土族建筑土族建筑文化特点突出,别具一格。农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庄大多在山脚下,依山傍水搭造房屋。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是平顶的,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以三间为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中一侧为佛堂。卧室的炕是暖炕,连着锅灶,烧饭的火可以暖炕。住宅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土族地区一些古建筑,如佑宁寺、互助县……[详细]
  南门峡水库南门峡水库位于互助县威远镇以北15公里处,距青海省会西宁55公里。水库于1973年开工兴建,1985年建成,蓄水1800万立方米;库区周围风景优美,东西两山对峙,绝壁千丈,每到盛夏时,库区内游艇穿梭,水鸟翔集,鱼儿跳跃;前来这里度假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主要景点有石天门、二郎栓马桩、啸天犬铁索槽、二郎神抵锅石、二郎甲盔等,每一处景点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天门是二郎神用箭射击妖龙时,箭簇……[详细]
  却藏寺却藏寺位于互助县18公里处,距青海省会西宁58公里。周围四面大山环抱。整个山势,就像盘龙绕卧。左有凤凰山,前有狮子山,山上松柏苍翠,寺前良田千亩一片翠绿。却藏寺由一世却藏南杰班觉始建于清朝顺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清朝雍正元年因为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坏,以后又重建。1985年常住寺僧150余人。寺院有大小经堂和千佛殿,并有却藏、章嘉、赛赤、归化、莲花、阿群、夏日等-的“拉让”(-住的地方)建筑……[详细]
  达坂山达坂山(达坂:蒙语,意为山口;山岭)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众多的山峦中,达坂山只能算小字辈,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达坂山在高原声名显赫。达坂山南北两侧的河谷地区海拔高度相对较低,气候凉温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地区,特别是北侧的宽阔浩门河谷全部种植着小油菜,成为国内闻名的百里花海。南侧的大通县为青海省重要的春小麦生产基地。南侧的宝库峡及察汗河国家森……[详细]
  鼓楼鼓楼位于互助县威远镇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共分三层,是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木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物高大雄伟,飞檐翅楚,画栋雕梁。四角悬挂风铃,脊上饰以琉璃走兽,蔚为壮观,现已成为互助县的古老象征。1989年进行了整体修缮、描绘和油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土乡大地上,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20多倍,显示了土乡人民在建筑业上的卓越智慧。……[详细]
  佑宁寺佑宁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五十乡境内,距西宁50公里,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该寺由三世0授记,四世0和四世班禅指派西藏第七世嘉色-在当地土、蒙古、藏族头人协助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修建,海拔2500多米,占地面积6公顷,有殿堂7座。因地处郭隆地区,故又称“郭隆寺”。清代康熙年间,寺院规模宏大,包括大小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院落,寺僧达7700多人……[详细]
  南门峡从互助县城威远镇北行约十公里,便是土乡旅游胜地南门峡。峡谷自南往北,盘曲蜿蜒,层峦叠嶂,峡内山青水秀,林茂花繁。南门峡口,两山对峙,东为黑洞山,像一条苍龙自东向西,迤逦而来;西为平顶山,像一只卧虎,弓身耸耳,拔地而起。一座高数十米的拱形渡槽,如一道彩虹,横跨两山之间,形成南门峡的大门,蔚为壮观。穿过渡槽,可见右侧峭壁摩天,危岩欲堕,高百仞处,石崖前突,有一园孔,直通蓝天,浮云从上口飘过,悬崖……[详细]
  五峰寺五峰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互助县威远镇西北15公里处的五峰乡白多脑村的五峰山上,距省会西宁45公里。四面五峰林立状如手掌而被称为五峰山,山上有寺院故称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属于道教寺观,是中国古典式庙宇建筑。清朝时就被称为“湟中八景”之一。现在仍然是青海省有名的旅游风景区,是互助县4Α级土族故土园五大景区之一。五峰寺现有建筑均系1978年后陆续修建的,有菩……[详细]
  夏琼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咯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0捐金数千两修饰了该寺殿堂,使该寺更加金壁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0,九世班……[详细]
  文都寺亦称“边都寺”、“边垛寺”,藏语称“文都贡钦扎西曲科尔朗”,意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在今文都乡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侧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经堂1座。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座落在文都乡麻日村,距县城西南20公里。民国27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日,大师诞生在此。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详细]
  白驼映泉白驼映泉位于街子乡三兰巴海村,距县城5公里,是撒拉族发祥地的一处圣迹。相传,撒拉族先民于元初从中亚撒马尔罕率领同族牵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辗转来到循化境。经夕昌沟、越孟达山、上乌土斯山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骆驼,第二天发现骆驼卧在一眼清泉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水土与故乡相同,于是定居此地,随起名“骆驼泉”。80年代初,政府拨款重修骆驼泉围墙和大门,泉边用花岗石雕刻……[详细]
  积石耸翠积石耸翠,位于县城北,过黄河不及里,称小积石山或唐述山。山势陡险,嶙峋峭拔,高耸入云端。山体皆如人工用巨石堆积成的假山,欲坠而不坠。小积石山巍峨耸立于黄河峡谷两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不乏有诗人尽兴发出:“积石耸翠无限好,雨过天晴蓝更娇”的赞叹。积石山下波浪滩绿洲擎托,黄河如带,缓缓向东流去,红土山下,绿树丛和流水挟裹着撒拉农庄,那就是风景秀丽的清水湾。诗一首:积石翠峰百丈遥,竞势争高九重……[详细]
  狐峡禹斧狐峡禹斧,积石峡,也称孟达峡,禹劈积石导河之地。黄河从清水乡马儿坡入口,由西向东,蜿蜒曲折,贯穿20公里出关门峡口。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对峙,地势险峻,可谓咫只天涯。黄河贯通其中,河道狭窄,礁石暗伏,咆哮倾泻,最窄处野狐可跳越,由称“野狐峡”。传说夏禹治水因积石峡紧锁,偌大循化一片汪洋,禹王凿开峡谷,滚滚黄河一泻千里,显露出沃野一片,即今循化。数干载往矣!然而开凿者的斧痕,迄今仍依稀犹存。有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