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蒙城东北十五里,蒙宿公路北岸,有一座庙---奶奶庙,它修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当时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统治者为巩固他的统治,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的意志,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广修寺院。大将尉迟敬德屯兵蒙城板桥桥东毕集。派人在蒙修了不少寺院,奶奶庙就是其中之一。泰山为五岳之首,山顶碧霞宫,有一座寺庙,叫泰山奶奶庙,此庙修成后也以泰山奶奶庙命名。原地址在吴寨东四百米杨洼。1990年有……[详细] |
![]() | 蒙城民间有七仙八景的传说。在七仙之中有一仙人当地百姓称他为刘海仙。刘海,名喆,字昭远,号海蟾,渤海人,金朝进士,十六岁及第,五十岁作宰相。一日下朝路遇两位道人,见刘行礼,请刘至其家稍坐,并向刘讨一金钱,自拿出鸡蛋十余个,把蛋垒在金钱上,刘见了大惊曰:“太危险了。”道人曰“宰相,你才真太危险呢?伴君如伴虎,对不对?”刘喆醒悟,官不做了,换了便衣到终南山出家,他云游时到过蒙城,在蒙城城内西北隅修练,建……[详细] |
![]() | 蒙城老人皆知县西门内有一条南北街,名“三星街”其街名的来历,却鲜为人知。清嘉庆十九年(1814),我县著名指画家苏廷煜(曾任巢县教谕,后升江宁府教授),以年老告退,返里闲居马头街苏家巷(即今三星街),赋诗作画。其绘画作品,笔法苍古。最著指画,为世人所珍爱。晚期画作署名“九九老人”、“苏虚谷”。本地绅士能求得苏老先生一幅画,则视为珍品,引以为荣。苏廷煜集平生诗作,题名《鸠居集》。当时,与苏为邻的两位……[详细] |
![]() | 县钟鼓楼北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东接东环路,西接北大街,名叫三报司街。这条小街的西头有一个“三报司”。“三报司”是一座小庙。“报”是因果报应,古人迷信,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要报。”“司”是主持。“三”是三个人。“三报司”是为主持人间因果报应的三个人建的小庙。这座庙很小,它建在三报司街与北大街连接处的一个很小的过街木楼上,只有一间小屋,面积不过十平方米左右,里面……[详细] |
![]() | 蒙城是皖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县城,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县城西门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新民街,街的中段有一条南北小巷,长约300米,宽不足一米,巷内两人迎面相遇,必须侧身相让,方能通过,所以,人称“一人巷”。“一人巷”的由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县城有两个大户人家,一个姓何,一个姓李。何、李两家都在此建宅,为争一墙,互不相让,诉诸县衙,久断未决。原因是:何家的亲属何惟敬在京城官居御史,蒙城……[详细] |
![]() | 蒙城县常兴镇西北15华里的老李集西北首,原有一座华祖庙,庙院内有棵高大的千年古树,当地人都叫它“鸿雁树”。此树高出院墙,远远望去,好似青罗伞盖,挺拔直立。树的叶子与柿树相仿,开白色小花,花瓣中心含有米粒大的绿色圆粒;结出豆大的红果,可食,其叶子可以泡茶,茶色紫红。此树与其他树木不同,它有几个奇特之处,其一,树叶叶脉是红色。若用圆锥或硬棒在上面写字,从正面不现字形,对着阳光斜视即可清晰现出红色字迹;……[详细] |
![]() | 元、明、清至民国初期,是蒙城兴建和重修寺、殿、庵、观、祠、阁、堂、府、庙宇最多、最兴盛的时期。根据民国五年的综合统计,当时全县境内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庙宇100多所,其中县城里有22个,集镇上最多的小涧镇,有20多个,双涧镇有近50个,板桥集有45个。城隍庙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据《蒙城县志》记载,位于东门里黉巷街,西与文庙很近,中间只隔一青龙小巷,东和三清观相邻。现位于新城路中段,西面靠近文庙,……[详细] |
![]() | 蒙城西北王楼村,抗日战争后期曾为我新四军第四师师部的驻地,彭雪枫、张震等都曾在此住过。村后有一座革命烈士墓,那便是四师侦察科长罗会廉烈士墓。陵墓置于苍松翠柏之中,四周砌有花墙,中间建有纪念亭,立有碑石,碑文有四师司令部、政治部撰写的《罗会廉同志传略》,-、张震、吴芝圃的联名书挽“会廉同志千古”,坛城乡全体民众敬送的挽词“义勇可风”等。罗会廉烈士于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生在贵州省普安县楼下河畔一个……[详细] |
![]() | 涡河流域,人文荟萃,历史悠久,世称道家文化的摇篮。“9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列第四。尉迟寺,是蒙城东北22公里许町镇毕集村东的一座古庙,为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而建。庙座落在一个高孤堆上。今庙已无存,仅剩下高出地面3米多的孤堆,人称“尉迟寺孤堆”。八十年代初,蒙城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这一孤堆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遂呼其名为“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安徽省考古队和中国社……[详细] |
![]() | 蒙城僧王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僧王,即僧格林沁,蒙古族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1825)袭封为郡王,咸丰三年(1853)受命为参辇大臣,率骑兵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因有功,后-为亲王。同治二年(1863),蒙城县城被捻军苗沛霖(寿县苗圩人,捻军首领)部围困数月之久,城内米尽粮绝,饿死者甚多,形势十分危急。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僧格林沁带领两万清兵赶来解围,镇压了捻军,死伤无数。当时的官府和城内绅商集资为僧……[详细] |
![]() | 蒙城县城西50华里的马集镇,有一片美丽的清代建筑群,这便是马公府。马公,名玉昆,字景山,蒙城县马集镇人,清末反帝爱国名将。同治年间,他奉命率部出师新疆,抗击沙俄的侵略。他驰骋疆场,转战16载,先后收复天山南北城邑十余座,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立下显赫战功。甲午战争爆发,他奉命出师援助朝鲜,守卫平壤南大同江,与数万日军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他的部队在朝鲜作战期间,军纪严明,鸡犬不惊,秋毫无犯,深……[详细] |
![]() | 蒙城县西北三十五里原有一寺,门前悬一木匾,-“岳王寺”。前后两重大殿共六间,东西廊房各两间,寺内原供有岳飞、岳云等塑像。寺西侧有一井。据明《嘉靖寿州志》载:“驼涧在县西北四十里,岳飞败金兀术于驼涧即此,遗有营垒址基尚存。”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围困顺昌(今安徽阜阳),东京副留守刘锜定计,以少胜多,杀得金兀术大败。岳飞也乘胜进军,一个多月接连收复六城。岳飞曾率岳家军中的精锐骑兵“背嵬军”①在驼……[详细] |
![]() | 蒙城东关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古代建筑,是历代文人祭孔和演礼办学的黉宫。黉宫内苍松掩映,殿宇雄伟,殿上覆盖着五色琉璃瓦,飞檐翘角,蔚然壮观。飞檐下,砖木浮雕着飞禽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据《蒙城县志》记载:黉宫内大成殿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殿内供奉有孔子等圣贤牌位。元代末年,毁于兵火。明朝洪武年间,因蒙城属凤阳府管辖,是兴王近地,故此大兴土木,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黉宫。永乐、正统以及……[详细] |
![]() |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乳名八庚,蒙城东南六十华里陆瓦房庄人。曾任清二品道员,曹州总兵,袁世凯政府的陕西督军等职,后被段祺瑞指使徐树铮诱杀于天津,归葬蒙城故里。陆建章的府第和墓地是他在陕西督军任内兴建和选定的。府第在庄内,墓地在庄东头,两者直线距离约100米,中间有一条南北大沟。府第南北长60米,东西宽27.3米。现仅存前大门(见照片)、两边耳房与后厅两部分,门楼超过耳房三尺多高。房屋……[详细] |
![]() | 蒙城县城内有一座古寺,名叫慈氏寺。“慈寺晓钟”为蒙城八景之一。慈氏寺俗称大寺,位于老城大街南端东侧,万佛塔的西北首。据旧《县志》记载:“慈氏寺在县内东南隅,元至正丙子年(按:应为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建,旧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为慈氏寺,设僧会司于此。”佛教传入我县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到元明两代最盛行,寺庙的兴建与重修多在这段时期。慈氏寺占地数亩,是我县最大的寺庙建筑之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