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半个蒙城县,五座战国城,是蒙城之佳话。蒙城地处中原腹地,历代兵家必争。据专家考证,仅在涡河以北,半个蒙城县的区域内,就有大大小小五座战国乃至战国前的古城遗址。分别是:漆园古城、殷墟北蒙、礼城、瑕城和赵集古城遗址。北蒙和礼城,千年古城墙至今依然屹立,绵延不断,气势恢宏,漆园古城也因庄子而名满天下,瑕城与赵集古城址则名不见经传。县城东北行二十公里左右,北淝河北岸,有一座古城,古称瑕城,今名乌集(乌衣集……[详细] |
![]() | 南简城是一座古城。据传为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所建,距今1600余年历史,又称简文帝城,当地人称为简城。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东南17公里处,距板桥集镇陶圩村沟南陶庄500米,这里曾为古代重要城邑。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有东西走向主大街,两侧商铺林立,市井繁华,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沧桑,沧海横流,南简城不幸毁于战乱,现仅余遗址方圆约150米,略高于四周地面,土壤细腻泛白色,旱天不干,雨天不涝,和泥……[详细] |
![]() | 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民国三年(1914年)十二月,蒙城建立通俗教育会,民国十七年改为民众教育馆。馆址初在文王庙,后迁至文庙明伦堂西侧(现漆园金店),与明伦堂、圣人殿、藏经阁、文昌阁等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文化中心。教育馆总体布局可分为大门、前门、中院和后院,约二十多间房屋。大门上方两道连接门垛的弧形钢筋架上排列着“蒙城民众教育馆”九个铁皮红漆大字。大门两边是瓦顶木栅栏空花围墙……[详细] |
![]() | 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建置志·古迹》:“曹操演武台在县东半里许,俗称为曹操坟。”在民国初年,曹操演武台遗迹尚存。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的演武台已经成了一个土堆,所以俗称其为坟。演武台建于何时呢?民国三年《重修蒙城县志·武备志》记载:“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率水军自涡河入淮。”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为了统一南方,曹操亲率大军20万(号称80万)南下直取荆州。后曹军赤壁一战大败,曹操为了……[详细] |
![]() | 孟表,字武达,是我国南北朝时代济北蛇邱人。他起初在南齐明帝时,任马头(今安徽寿县西北)太守,后归顺北魏,任南兖州(今山东兖州)刺史,赐谯县(今亳州)侯,镇守涡阳。涡阳即今蒙城。北魏皇兴二年(468年),魏军大举南进。夺取南齐淮北四州,建涡州涡阳县,治所在原山桑县城。后迁至蒙城涡河闸北的漆园故址。涡阳当时位于北魏与南齐边界,是两-事上的必争之地。南齐永泰元年(498年),齐派豫州(今河南汝南县)判史……[详细] |
![]() | 蒙城县双涧镇有个因庙而得名的七奶庙村。七奶庙原名七贞祠,故址在今双涧镇七奶庙小学,现庙已不存在。七贞祠的建立,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河南荥阳潘公任江浙行省左丞。他有一妻七妾。七妾对潘公和夫人以礼相待,相互之间也相敬相爱,从来不争风吃醋,因而,妻妾群居一处,却能和睦有序。潘公常以贞节烈妇之事教育众妾。后来义军起,战乱兴,潘公临战。一天,潘公对众妾说:“我身受国恩、担当重任,即将临战,生……[详细] |
![]() | 何惟憼,字子恭,号水南,蒙城县城西何楼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世宗癸丑科举进士,世宗间官都察院经历(一曰经宪,蒙人通称御史)。后遭严党陷害,含冤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终年七十七岁。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冤昭雪,葬于城南区关帝乡陈瓦房村何桥庄前。何楼庄,即是何惟憼的原来住址。当年建有楼房,该庄因以得名。庄外的杓子塘、凤凰蛋,庄内的前花厅、后花园以及响场、轿杆(该庄……[详细] |
![]() | 刘孤堆遗址位于蒙城县东北板桥集镇境内刘谷堆村三里桥正北500米,高出地面4米的一个大土堆,为大乘寺遗址。据传为清代所建,现为蒙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大乘寺气势恢宏,雕梁画柱,飞檐斗拱,风貌奇伟。寺院座北朝南,寺前6棵龙爪古槐。前殿9间,内塑鬼判韦陀,面目狰狞,阴森怕人。后殿8间,高6米,内塑佛祖及十八罗汉,描金绘彩,祥云彩瑞,栩栩如生。偏殿耳房3间,为僧舍。中间院内有2米半高石碑一座。寺内神明……[详细] |
![]() | 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蒙城县志》记载,城内华祖庙在北大街路西(现城关医院斜对面)。华祖即华佗(?-208),汉末著名医学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亳州市)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创用“麻沸散”,给患者-后施行剖腹等手术。还创编“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据说曹操常患“头风”,华佗为他开颅治疗,病情大大好转。曹操征华佗专为自己治病,华佗不允,曹操怒,将其杀……[详细] |
![]() | 蒙城县西四十五华里的马集乡鹤庵村境内,有一座古老的庙宇鹤鸡庵。数百年来,在涡、蒙、亳等县享有盛名。每年的农历二月中旬开始,方圆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外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都云集到这里,尽管每年的这一天,往往是阴多晴少,有时风尘迷漫,有时阴雨连绵,但依然难以动摇人们一睹庙会盛况的信念,最高时数万人。庙院周围方圆两公里的地面,到处是人流,唢呐阵阵,爆竹声声,香烟袅袅和人声鼎沸,沉寂一年的古庙顿时增添了……[详细] |
![]() | 蒙城东四十五里移村集,有两棵堪称历史文物的白果树。据说,汉朝时期,移村集乌家有个当朝的大官,通称“乌老”。乌老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花园,叫乌家花园。这个花园不知早在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两棵白果树。一直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两句话:“朱洪武起初,大树两棵”这就是说,早在六百多年以前,这两棵白果树就已经是“大树”了。两棵树一南一北,各占一块地方,相距大约半里路,南面的一棵大些,要六七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详细] |
![]() | 蒙城在周、春秋战国时称“漆园”,唐天宝元年改为“蒙城”。漆园旧址在今城东北涡河北岸二里许的姜楼庄西北和刘寨庄西。这北依梁土山,南临涡河水,有茂林修竹,沃野平川,肥壮牛羊,勤劳农夫。每当春回大地之时,真是花红柳绿,清香阵阵,鸟鸣蝶舞,景色宜人。每当早晨,迷雾茫茫,湿气清新。天旱时,这里的庄稼不旱,青绿一色,非常茂盛。如烟似雾的迷蒙春雨,滋润了千花万草,阳光透过迷雾,照着涡河大地。特别是如烟似雾的迷漾……[详细] |
![]() | 蒙城南门内有座寺院,名曰慈氏寺(今已改建为城关第三小学)。建筑宏丽,雕塑精美。寺内高悬大铁钟一座。紧靠慈氏寺的东南角,有一宝塔,名曰慈氏塔,又名万佛塔。塔体八角十三层,挺拔秀丽,直插云端,每层每角均悬有铜质风铃。这塔、寺相映成辉,颇为壮观。旧时,每日破晓,寺内僧人撞响大钟,嗡嗡的钟声伴随着宝塔叮叮玲玲的风铃声,响遍古城的各个角落,令人心旷神怡。市民、商贾们在这悦耳的声音中纷纷起床,从事一天的劳作。……[详细] |
![]() | 蒙城南行四十五里,横穿蒙凤公路有一条芡河,跨河有座大桥,名曰陈仙桥,群众都称这里是四十五里上天梯。老辈子传说下来的故事,大家都信以为真,不胫而走,陈仙桥也因此成为蒙城的一个景点。传说是因庄子而引起的。《史记》载,庄子曾为漆园吏。而庄子又曾经垂钓于濮水,濮水就是现在的芡河。五代后期,亳州真源县(今亳州西南)出了一个叫陈抟的人,十分仰慕庄子。《宋史.陈抟传》说:陈抟,自图南,始四五岁......聪悟日……[详细] |
![]() | 九顶灵山寺位于蒙城狼山山顶,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13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寺院宏大,分上寺和下寺两部分,共有殿宇百余间,距今1300余年。初名“昭明寺”,是取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之溢号命名的。萧统德才兼备,信奉佛学,天下颂仰,被武帝封为昭明太子,后在“侯景之乱”中丧生,故以其命名,以示纪念。宋朝时更名为“当阳寺”。至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