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杭州天主教堂
  杭州市天主教堂,坐落于杭州市,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筠又捐献大批资金在观巷(观桥西,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圣堂。正殿顶部呈环弧形,堂内明朗,色彩鲜丽,光辉夺目。设有3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两侧祭台分别供伯多禄和保禄两像。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筠又捐献大批资金在观巷(观桥西,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圣堂。后阳玛诺曾在西湖边钱塘门建堂。清顺治十六年(1659),意大利耶稣会卫匡国神父,从罗马返杭,得到浙江巡抚佟国器等支持和资助,将杨廷筠旧居附近(该堂原址)一片大园地拨给教会,开始另建新堂。十八年(1661),内部启用。圣堂系罗马圆顶式,由正殿和左右侧殿构成,4行木柱,靠边2行木柱砌在砖墙内。正殿顶部呈环弧形,堂……[详细]
82、于谦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墓
  于谦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升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抗击瓦剌南侵,捍卫京师。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位后被害,次年(1458年)归落于杭州三台山。明成化二年(1466),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墓侧建旌功祠,又名于谦祠,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详细]
临安城遗址
  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现皇城遗址为省军区后勤部仓库、市气象局和居民住宅所覆盖,尚存的北宫城墙长一百多米,东宫城墙长五百米。在大内中心部位还发现有很大的夯土台基,遗址周围尚存许多五代至元代的遗迹和遗物。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皇城在布局上开创了“南宫北市”的先河。南宋的杭州,皇宫在南、民居、市集在北——由朝天门(现在鼓楼位置)向南,包括太庙与三省六部在内的一系列中央机构,以御道(严官巷一带)为轴线,自北向南分布于吴山、紫阳……[详细]
84、钱鏐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鏐墓
  墓在临安县太庙山南侧,上为圆形封土堆,高约900厘米,直径约5000厘米。清《临安县志》“艺文”云:墓基左右有龙虎两条回抱。立华表一对,石羊、石马、石虎俱在,石翁仲两对,石将军一对。墓前立墓碑,题“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谥武肃钱王之墓”三十字。又于东会锦门口,立一方碑题“钱武肃王故里”。《杭州府志》载,墓陵内两顷四十亩。四至皆详载可考。1966年前,石人、石兽、华表犹在。“文革”初期被毁,仅存断裂墓碑。1982年,在天目路重树“钱武肃王故里”石碑,由沙盂海题。1956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钱鏐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于谦故居
  于谦故居位于杭州南宋御街-清河坊景区,河坊街祠堂巷北端尽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距离西湖仅一公里。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于谦案昭雪,故宅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现故居已照原貌修缮一新,陈列于谦生平事迹,尚留旗杆石、造像碑等遗物。故居免费向公众开放。故居一进有井一口,一面靠墙,三面由石栏杆围住。当年于谦在这里汲水,井圈内壁绳痕还在。井边有一间十余平方米的起居室,于谦在这里起居,在井边洗漱后开始一天的晨读。主建筑“忠肃堂”,原是故居的厅堂,陈设简单,一眼望得到底,一如于谦清白的一生。“忠肃堂”门廊的一副对联:“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忠肃堂后面是个小园,一池方塘,两个小亭,静穆得仿佛能听到池中的天光云影。一碑、一井、一室、一堂、一池、两小亭,一眼尽收。于谦故居占地不大,进门影壁上刻着名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详细]
86、釜托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釜托寺
  釜托寺又名宝隆寺、宝严院,位于百丈镇半山村东北3公里釜托山坳。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宝严院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古城界,旧名宝隆,梁乾化二年(912)僧觉海创,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名。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重建,改名釜托寺。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复名宝隆寺”。至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住持僧根生、庆善募化重修、扩建,颇具规模。现今仅存大雄宝殿一幢,硬山顶,两边马头墙,面宽三间二弄,通面宽14.24米,前后廊,通进深16.45米。内四界用脊柱(高12.5米),前后做四步以代大梁,带前后双步廊。用材考究,殿宇高敞。梁、枋、撑拱等,雕刻精致,气势宏伟。寺前十数株树围四五米大的参天柳杉和路侧一株高耸入云的金钱古松,树龄均在四五百岁。漫山翠竹,松杉夹道,涧水逶迤。2009年,釜托寺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釜托寺新老院落范围,总面积为182……[详细]
张煌言墓(含张煌言故居)
  张煌言墓(含张煌言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公布时间:1961年4月15日2005年3月16日位于西湖区南屏山荔枝峰下。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宁波市)人。南明兵部尚书,奉鲁王监国,据守浙东山地和东南沿海一带,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南田悬岙岛(今象山县)被捕,同年九月初七遇害于杭州弼教坊,遗体收于今址。墓建成后屡经修缮,于1966年底毁,1983年按1920年重修时旧貌修复。墓坐南朝北,三墓成品字形布列,张煌言墓居中,西侧为参军罗子木墓,东侧为侍童杨冠玉及舟子墓。三墓皆圆形拱顶,墓壁清水砖砌,上封土植草。张氏墓直径5.20米,高2.45米,前立“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碑一方。罗氏墓直径3.07米,高0.92米,前竖“故明参军溧阳罗子木墓”碑一方。杨氏及舟子墓直径3米,高0.97米,前立“故明张公侍者杨冠玉及舟子墓”碑一方。前有神道……[详细]
杭州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建于明末清初,属中式宅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仓前老街。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余杭仓前的塘河畔,曾经诞生过一位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太炎故居就位于仓前老街的中段,包括故居本体、游客服务中心、国学研修中心、国学讲堂和临时展厅等部分。其中故居本体建筑面积811平方米,坐北朝南,共四进一弄,由轿厅、正厅、内堂、书房、避弄等组成,为晚清时期建筑。先生在此出生成长,并度过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二十二个春秋。故居前三进为历史场景的再现,展示了太炎先生青少年时期故居的风貌;第四进辟为展厅,以多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太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故居匾额由赵朴初先生题写。艺术成就章太炎故居是至今保存完好且不可多得的、集清代木雕之精华的所在。无论是“扶雅堂”的漏窗,还是后屋的“牛腿”,抑或是正厅的木饰,雕嵌镶饰技艺精湛,锼镂剔绘巧夺天工。在运河边,老街上,……[详细]
89、宝成寺
宝成寺
  宝成寺坐落在吴山东南麓,吴越国王妃仰氏建,原名释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额宝成院,北宋熙宁间,苏轼第一次来杭任通判时,曾到过当时的宝成院,并题下了“宝成院赏牡丹”一诗。南宋宝佑五年(1257)赐额“宝成寺”。寺内的麻曷葛剌造像刀法简练粗犷,艺术手法夸张,是国内惟一有绝对纪念的麻曷葛剌造像。麻曷葛剌造像是藏传佛教“大日如来”范文的音译,2001年7月,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因其在宗教历史和宗教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山,开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题材为佛教密宗造像。龛形呈横长方形,龛顶略有弧度,高2.45米,宽4.1米。龛内又开三个小龛,中间为本尊麻曷葛刺像,左侧为文殊骑狮像,右侧为普贤骑象像,三像后为尖拱形火焰背光。龛楣上有浮雕金翅鸟三只,左右还有飞鸟和奔兽。大龛北侧壁有元代至治二年汉文造像题记,十分珍贵……[详细]
许家南大房
  许家南大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主要包括南大房、许氏家塾、许氏宗祠等建筑。南大房,明万历年间许氏四世大房魁始建,清光绪二十九年续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依次列门厅、正厅、内宅、后楼及后宅,两侧分列廊庑厢房,总占地面积31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门厅面阔十一间,正厅五间,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后单步,用材粗大,后楼为清光绪时续建,二层楼,面宽九间,后宅为两进院落,面宽三间。南大房西侧有许氏家塾及许氏宗祠,许氏家塾,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前后两进,左右设廊,为当时许氏子弟读书场所。许氏宗祠,清道光八年(1828年)始建,后屡有修葺,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55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5平方米,三间三进,第一进为厨房和帐房,第二进为拜厅,第三进筑台供奉历代神主。许家南大房布局完整合理,体现了宗法制度在乡村传统人居环境上的影响;规模较……[详细]
清泰第二旅馆旧址
  清泰第二旅馆旧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1933年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清泰第二旅馆旧址,又名群英饭店,建造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其前身是由张恂伯等合伙创建于清宣统二年 (1910年)、位于城站下羊市街的杭州清泰第二旅馆。当时同盟会主要成员王金发、顾子才等经常出入该旅馆,孙中山先生也曾下榻于此。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府将原来的旗营开辟成湖滨新市场,清泰第二旅馆也于民国二年(1913年)从下羊市街迁至湖滨延龄路。1933年,该旅馆迁移到仁和路。此后,许多知名人士如邵力子、沙千里、沈雁冰、于子三等均出入过该旅馆。抗战期间,旅馆曾被日寇占用,内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该店收回。1956年旅馆实行公私合营。“文革”期间,旅馆改称群英旅馆,后又改名为群英饭店。 清泰第二旅馆是民国时期杭州市较为著名的饭店之一,其90余年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商业发展的历史。清泰第……[详细]
韩国独立运动(杭州)旧址
  韩国独立运动(杭州)旧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年代为民国。由长生路湖边村23号、学士路思鑫坊41-42号、板桥路五福里2弄2号组成。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韩国民主革命志士--中国,积极开展反日复国运动。1919年,--志士在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32年4月“虹口公园0-案件”后,日本展开报复行动,临时政府无法在上海立足,被迫迁往嘉兴和杭州等地。临时政府在杭州的活动地点约有9处,现查明的明确地点有3处。其中湖边村23号是1932年5月时韩国临时政府办公处;板桥路五福里2弄2号则是1934年时韩国临时政府办公处;思鑫坊41-42号曾作为当时韩国独立党部。3处建筑均为民国时期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式民居,在这些普通民居点从事革命活动,有利于掩藏身份。当时的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就住在龙翔桥思鑫坊,他的办公室长兼外交部次长闵弼镐住在龙翔桥棋星里,以做生意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2017年1……[详细]
杭州东岳庙
  建于北宋的东岳庙历史上几经沧桑,但它始终是杭州人节俗文化的汇集点。现存东岳庙占地面积2470平方米,分“山门”、“中庭”、“主殿”、“后殿”与“厢房”5个片区。对外开放后,游客在山门口将首先看到一块宽约5米的屏匾,匾上“善恶昭彰”4个大字为清代布政司方某所书。山门内左右两壁前,重铸了4尊太尉铁像。这4尊铁像分别称“灵应”、“福佑”、“忠正”、“顺佑”侯,杭州人俗称“铁哥”,铁像始铸北宋末年,元末重铸。正殿为东岳庙主大殿,殿正上方“东岳之殿”为南宋理宗字迹。进入主殿,便见东岳大帝木雕彩色坐像,东岳大帝左右两侧,增设了炳灵公、火神和碧霞元君。为丰富文化内涵,有关部门还在东岳庙的中庭两侧,建了一组文化艺术长廊,今后展出的作品,主要描绘吴山一带的各色庙戏及民俗装扮。保护范围:东、南、北至文物本体外扩约5米范围,西至东岳庙院落围墙范围,总面积为2269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岳庙前绿化边界,南至……[详细]
94、嘉欣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欣园
  嘉欣园,位于富春江镇俞赵村俞家自然村后溪北岸,始建于1922年,建成于1924年。因康有为题“嘉欣园”而得名。来到嘉欣园的正门,上方刻着“渔山樵水之庐”六个字。出于保护之意,并不能从正门进入,只能转弯从第三个偏门进入园内。整个院落占地1900余平方米,由主建筑“渔山樵水之庐”、老屋及屋后一排平房组成。而主建筑“渔山樵水之庐”是较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占地949.2平方米,五间三进。如今除了主楼以外,其他老屋以及平房已经倒塌。嘉欣园主楼,四面高墙,屋顶内敛,属于歇山式屋顶,形状奇特,外看白墙黛瓦,西欧式罗马柱、罗马线条特征明显,大门前左右二方座放二只明代的青石雕成的大花缸。整个建筑物的设计构思,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特独风格。而高墙上部四周檐下塑有罗马风格装饰图案,墙上四角凸出荷花短柱。主房五间三进、前厅龙骨顶状走廊,每根园柱上俗称“牛腿”的木雕典故人物、花鸟形状雕刻精细,栩栩如生。2011……[详细]
95、过溪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溪亭
  过溪亭亦称二老亭,正是这座过溪亭记录了九百年前苏东坡和辩才和尚之间一段友情佳话,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道。为什么一个亭子会有两个名字,这里说的二老又是指谁呢?其实指的就是北宋时期的高僧辩才和大文豪苏轼。苏轼非常喜欢结交僧友,在众多的高僧当中,他尤其钦佩辩才。辩才是上天竺法喜寺第3代方丈,俗姓徐,名元净,他十八岁时来到杭州上天竺,学习天台教义,因善说法义而闻名吴越。宋神宗特地恩赐紫衣袈裟,并赐法号“辩才”。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时就曾去上天竺拜访辩才,辩才也非常欣赏苏轼的为人和文采,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当苏轼因为朝廷党争遭受排挤,辩才因与苏轼交往,受到牵连,一度被迫离开上天竺。辩才依然平心应对,泰然处之,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苏轼。后来因时局改变,辩才重新回到上天竺寺,担任住持。元丰二年(1079),辩才已年届古稀,因为精力衰退,决定从上天竺归隐龙井,但慕名而来的访客还是很多。无奈之下,辩才就立下一个清规并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