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圌山炮台遗址
  圌山炮台遗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大港东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矶头。圌山炮台依山面江,地势险要。该炮台建于1840年,炮台阵地分两处,一处在山脚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长约20米,呈扇形,四口;另一处中部斜坡下靠江处,现存母堡三口,暗堡式,进深12米多,子堡七口,全长约60米。另外在“山谷”里有弹药库一座,长方形。均为黄砂石灰质地。圌山关炮台遗址在圌山北麓的五峰山,与对岸的顺江洲(现高桥镇),构成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圌山关。圌山关炮台由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圌山炮台设在五峰山下突出江面的大矶头、二矶头上。炮台共有三处,眼前这一处保存比较完整。它雄峙在二矶头上,暗堡式的结构,全长30余米,跑口对着江面。分三个炮室,内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宽度6米,脊顶高3.6米,进深8米,炮台口宽2.5米,门宽5米。门侧附小弹药库4个。堡壁厚3-5米。从塌落的顶部看,炮台系用黄泥、……[详细]
断山墩遗址
  断山墩遗址位于丹徒县丁岗镇东南,太平河北岸,西距镇江市区16公里。1957年发现,1981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合作进行发掘。遗址为长条形土墩,高出四周农田7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4.5米,多层次叠压,建筑基址有长方形烧土面及柱洞,其旁有9座墓葬,除2座成人残墓外,都是儿童墓葬。这是一处经历时间长、拥有一定人口和聚落的遗址。遗物多具有通常所称“湖熟文化上层”遗物的特征;石制工具以石锛、石刀、石镰为主,还有石斧、石钺、石矛、石镞和石凿;小件铜器数量较多,并有铸造铜器的陶范、石范和工具铜锥凿,陶器红陶比例较大,还有灰陶、硬陶和原始青瓷,主要器形有夹砂红陶素面鬲、甗、鼎,泥质灰陶盆、豆、钵、盘、罐,泥质红陶罐、盆、钵,硬陶有罐、坛、瓿,原始青瓷豆、碗。硬陶多拍印纹样,主要有方格纹、雷纹、梯格纹、回纹、折线纹及组合印纹。遗址时代相当于中原西周前期到战国中期。属研……[详细]
四脚墩土墩墓群
  四脚墩土墩墓群位于丹徒镇西南部高低起伏的丘陵岗地上,六座土墩墓,呈半弧形分布在隆起的高岗上。在土墩墓群的东部30多米处有一保存完好的台型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十分丰富,是一处湖熟文化遗址,遗址和土墩墓隔着开阔的洼地遥相呼应。四脚墩土墩墓群原有6个土墩墓构成,大型的高约6米,直径约50米左右;中型的高约5米,直径30米左右。1986年和1991年经历了两次发掘,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先后发掘了其中5个,目前还有1个,位于四脚墩遗址西约200米,西距张许通往丹徒镇的水泥路约50米。目前留存的土墩墓平面呈圆形,馒头状,底径约28米,高4米。四脚墩土墩墓群是西周时代吴国文化葬制的典型墓葬。两次发掘,发现的随葬品有原始青瓷碗,夹砂陶鬲,泥质红陶盆,泥质灰陶豆,几何印纹硬陶罐,青铜矛,剑,戈等,墓葬0-现的“二次封土现象”以及构筑“石椁”对研究西周到春秋时期当地墓葬演变和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详细]
水经村陵墓石刻
  水经村陵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水经村陵墓石刻南朝丹阳县埤城水经山村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丹阳埤城镇水经山村东南数十米处,墓今已平。墓前存2尊石辟邪,南北向对列,南为母兽,北为公兽,均是狮子。造型体长而颈短,作蹀躞状,两兽动势对称,形象健壮饱满,充满活力。南辟邪身长1.85米,高1.45米,颈高0.65米,体围1.62米;北辟邪身长2米,高1.51米,颈高0.73米,体围1.65米。1978年5月提升入座。此陵有齐前废帝林王萧昭业墓之说。……[详细]
赵子禠墓
  赵子禠墓,即赵氏佳城,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街道北山行政村车碾口村北烟墩山东麓仙墓山,是大港的赵氏始祖赵子禠及其家族墓地。是镇江为数不多的宋代贵族墓葬,对研究宋王朝皇室南迁和宋代墓葬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赵子禠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根据《大港镇志》记载:“赵子禠,字志南。靖康末年(1126年)为避金人之乱,携带部分皇族和侍从随南宋皇室南渡金陵,后又迁居京口(今镇江)。建炎三年(1129年)迁居大港,成为大港赵姓始祖。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旧址
  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旧址为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处历史建筑,位于市中心润州区京畿路82号。1923年,世界红卍字会成立镇江道院,又名红卍字会江苏分会,1934年扩建,中西合璧风格,共有52间。2019年3月,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南朝(549年)丹阳县荆林刘家庄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萧衍(公元464-549年),父萧顺之,母张尚柔。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时年39岁,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饿死,葬修陵。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梁武帝修陵,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在其父文帝萧顺之建陵之北约100米处。修陵陵冢早已荒平,仅陵前存石麒麟一只,位于神道北侧,身长主1米,高又8米,颈高l.45米,体围2.35米。今存南朝陵墓石刻,有墓主可考并依据艺术风格略可定为梁墓的,占全部石刻的半数以上,其制作年代也在梁武帝统治的四十多年间,修陵的这具石麒麟又可作为梁代石刻的代表作。这具石麒麟在雕刻装饰技法上明显不同于齐朝石刻圆雕,浮雕……[详细]
金家村陵墓石刻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阳后巷镇建山金家村。从景安陵旁边的路一直向北,大约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转约600米,在路的左边就是金家村。开车进入村里,找个空地停车。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围着,顺着田垄,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这个石刻比较难找,因为田地地势低洼,四面地势都比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见。朱偰考察丹阳的南朝石刻,把这里漏掉了,可见多么难找啊。因此《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里没有此处的照片,也无法比较这个石刻的磨损变化。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文物部门1977年4月将沉于水塘和土中的天禄、麒麟提升安放。东为天禄长2.38米,高2.25米,颈高1.2米,体围2米,头已残,失三足,风化严重。西为麒麟,长2.13米,高1.9米,颈高1.05米,体围1.65米,吻部及左后足已失。据判断应为齐、梁佚名皇陵。这里被文物部门命名为金家村南朝石刻,表示文物部门对这是谁的陵墓尚未……[详细]
烂石陇南朝佚名墓石刻
  烂石陇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阳的南朝石刻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却没有把烂石陇南朝佚名墓石刻列入全国重点,而是省级文物。石刻共有两个,一南一北,隔着一条土路对峙。南侧的损坏严重,只剩下躯体下侧的部分石块,而北侧比较完整,但是风化严重,要仔细辨认,才可以看清局部花纹。据《丹阳县志》记载:墓今已平。墓前有2尊石辟邪,南北对列。南辟邪现已碎,北辟邪较完好。形似狮,身长1.58米,高1.54米,颈高0.75米,体围1.7米。张口吐舌,作蹲踞状,其形态为南朝石刻中所仅见。1977年5月提升入座。此墓有齐废帝海陵王萧昭文墓之说。(日)曾布川宽《六朝帝陵》:烂石垅的右侧石兽已碎,左侧石兽虽然风化,但保存状况良好。体长1.58米,高1.54米,作前肢立起的蹲踞状,头稍微上昂,张口吐舌,头顶到肩部有鬃毛,两肩有翅膀。奇妙的是方柱形的出状尾巴甩向上方,并沿背部一直……[详细]
京口闸遗址
  京口闸位于江苏镇江,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闸,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历经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填埋为路。2011—2012年,考古揭示出唐代堰(闸)及北宋至明清京口闸东侧闸体、河道、码头、道路、碑亭等遗迹,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陶瓷生活用品、祭祀供器等各类遗物,其中两件元代青花香炉尤为珍贵。京口闸遗址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9年,京口闸遗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