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天水市旅游

天水市文物古迹介绍

21、李广墓 AA
李广墓
  李广墓在甘肃天水,是当年北击匈奴的边疆,也是伏曦的故里。刚到天水时,并不知道李广墓在这儿,后来看到城市简介,才决定去一趟。甘肃的景色有个特点,就是缺水,全是黄土旱地,无论是塬子上的小镇还是处在峡谷里的城市,居民都有接雨水的习惯,不然生活用水不够的。河川里只留下千百年来一道道洪水冲刷的痕迹,残留在谷底沟壑里的只有涓涓细流,孱弱地流淌在干涸河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填补整体上的枯竭。风一吹,扑面而来的漫天的黄土,弥散于你周围每一寸空间,让路人透不过气来。缺水以至杂草都长不到一个春秋,不要提树了。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皱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肤。干硬的土块,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颠,那份苍凉在远古时就已经凝成,只是岁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面肆意琢刻着。一眼望去,整个高原没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开的一道道巨大的沟谷,就是城市所在,因为水往往积在低处,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较多的狭长谷地。渭水河流过整个城市,与四川不同的是那里因为……[详细]
大像山永明寺
  大像山永明寺永明寺位于灵岩寺之南,师傅沟内台地上,1992年重建。设施布局以正规寺院而设置,由山门、天王殿、斋堂、客堂、钟鼓二楼、十三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总面积达4,224平房米。永时寺是佛、法、僧三宝的常住处,又是甘谷一带佛教徒修行的地方,也是游览胜地。永明寺座东南向西北,雄踞山间,全部建筑分布在阶梯式的台地上,寺院山门为并排连体拱形状牌楼顶。中门顶额内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永时寺”三个阳刻字,对联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扬法师敬书“风月无边一尘不到菩提地,山河环绕万善同归般若天”。两边门首摹配民国时当地名人何鸿吉题书的阴刻“无上法让、出尘入净”八个大字。走进山门,迎面所见天王殿,高9米,长14米,宽10米,顶为四面坡歇山造,琉璃脊兽饰装,结构为单挑檐外围16住回廊式,棋盘让窗对开,前后相通,殿内正在供奉大肚弥勒佛,身高1.8米,踩饿鬼,神气威武,金刚怒目。左边是……[详细]
后街清真寺
  后街清真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民西路。因秦州城五城相连,该清真寺在西关城东北角,早年称“西关清真寺”,寺北原畔邻城墙北垣,其墙被拆后,始临北关人民路。1970年后,因寺门改在后街澄源巷,从此通称后街清真寺。后街清真寺历史悠久。据《天水县志》记载,“创自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其殿五楹,琉璃碧瓦,丹楹刻桷”。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记》赞曰:“其势嵯峨,高压岳阳斯楼也。”后街清真寺建筑合理,雄伟壮观。清真寺原为三进门:头道门位于澄源巷北口,为三间木结构牌楼,斗拱处竖书“清真寺”,门楣横书“渐入福地”,“诵经法祖”;二门在大寺巷内,为单檐大开间牌坊,-“常乐界”三字,背书“抵报元功”、“清真古教”,传为康熙御题;第三道门是坐北向南三大间过厅进入寺院,古柏、大殿、木楼相互掩映,庄严肃穆,穆斯林沐浴礼拜,其景融融。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牌坊、山门、“……[详细]
华盖寺石窟
  从甘谷县城沿316国道向西行,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10里,渭河南岸的二十铺村东头。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山下原有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铁瓦,人称铁瓦寺。该寺于20世纪60年代开通定(西)天(水)公路(316国道)时被拆除,故而华盖洞又称为华盖寺。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秦岭,空凌险绝。山下定天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胜境,是为佛家习禅,道家演道的理想处所。华盖寺现存可编号的洞窟18个,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个洞窟0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个,还有福绿寿三……[详细]
25、西番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番寺
  西番寺位于今陇城镇西南1公里盘龙山之西番坪,相传始建于战国时期,早建庙宇曰无忧。无忧之意,一说是秦始皇诛阿育王后,战乱悉平,再无后顾之忧。另一说是诛阿育王后,观盘龙山麓有出帝王迹象,奏请始皇在此山头积麦崖处凿一处地藏王洞,以破其穴,曰无忧,后曰无忧寺,今名西番寺。唐太宗贞观年间,佛教大兴,西番寺有牌曰“贞观三年尉迟恭敬德督建。”经过多次的维修和扩建,庙宇壮观,楼台错落有致,风景幽雅。第一个台地是小巧玲珑的土地庙、魁星庙和抛物线形建筑的磨针洞。第二台地,右边是灵官殿,左边是戏楼、剧场和僧房。第三台地是寺庙的重点建筑,有山门和钟楼,院内正中长一棵形如巨伞的盘龙槐,右边是子孙宫、考察殿,左边是药王殿、寿星殿和弥勒佛殿,中间就是无量大殿。再上就是在积麦崖掘开的地藏王洞,洞顶悬“贞观三年尉迟恭敬德督建”的木牌。洞门有砖刻对联一副,上联为“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下联为“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横……[详细]
26、田家寺
田家寺
  田家寺位于清水河下游的莲花镇,建于隋朝开皇八年(588年)以前。这座佛寺为何名曰“田家寺”,这里有一段奇妙的传说。某年陕西的麦子熟了,莲花镇有一位姓田的麦客子去陕西赶麦场,麦子快要割完即将回家的时候,晚上这位田麦客住在岐山与凤翔交界处的紫金山佛寺里,夜间田麦客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菩萨对他说:“我要到你们莲花镇那里去……”天一亮,这位麦客就按梦中所托找到了菩萨大殿,一看大殿佛像满座,一会儿,有一尊菩萨像摇动了三下,田麦客认定这就是托梦要去莲花镇的那位菩萨了。于是,田麦客就按梦中所托之法偷偷地背着檀香木菩萨像往回家的路上跑,看护佛寺的人发现有人偷走了菩萨像,料定是甘肃省麦客所为,就急忙吆喊村里人手拿铁叉等工具向西北方向追赶,眼看着就要追上了,突然天降雷雨,田麦客跑的前方晒着太阳,身后面却下起了雷雨冰雹。追赶的人一致认为这是菩萨显灵了,所以大家就再也不追了,议论着向回家的路上走去了。麦客背着菩萨……[详细]
天水永庆寺
  永庆寺又称佛窑,在神龙山北不远永庆村王家碾北山南麓。据寺内保存光绪建元(1875)年木刻《重修永庆寺碑记》载,续建于乾隆壬午(1762)年的佛窑,其历史可谓远矣。神龙山永庆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神龙山位于天水街子乡(现撤销,其北归甘泉,其南并麦积,老乡戏称“二失街亭”)永庆村东南,因传远古神农氏采药尝百草曾到过此地,故而得名。似金字塔般的山型拔地而起,独立群峰。由于相对于诸峰此山较高,是日我们一行人登上山颠,“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同”的诗境尤感真切。举目南望,自西向东,麦积秀山,仙人雄崖,石门峻岭及叠翠群峰,渺如烟海,胜似仙山。转身向北,近观街子古镇,东柯水环流,八股槐奇巍,不由人追忆诗圣行踪,低吟子美遗韵;极目远望,陇山连绵,渭水东去,甚至莽莽万重山中的古城秦州也映入视线之中。神农山,你纯粹雄美,神龙山,我相见恨晚。 神龙山顶原建有神龙宫、玉皇殿,民国九年(1920)着火全毁,故无法考证始……[详细]
甘谷文庙
  文庙位于县城南街,始建于元代至元丁亥年,西域人鲁克得礼任县令,得议集资修建文庙,戊子年春动工,已丑年冬落成。明代弘治年间,知县周书又迁到城北,明嘉靖末年,县令王调元又迁到东街,万历辛卯,县令封嘉诰又迁到渭北山麓,天启丁卯年县令赵守成又迁到城外面还建有名官祠、乡贤祠、忠孝祠。此处有有戟门、泮池,棂星门、义路、礼门等附属建筑。戟门是指宫门,文庙又是学宫,泮池则是学宫前的水池,状为半朋形。所谓棂星(天田星)、宋代仁崇天圣六年,在效外筑台祭天,置灵星门,后来移用到孔庙,意思是似尊天之礼尊孔。义路、礼门、是棂。据《孟子•万》尖义、路也;礼、门也。维君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指正义之路,礼仪之门。”文庙祭孔为历代县内祭祀最为隆重的场面。据巩建丰撰《伏羌县志》记载:“至圣先量孔子以二、八月上丁日祭。先期省牲,至日知县行正献礼教官分献东西,哲典史分献东庭、西庭,以首贡代之,惟崇圣祠是日子夜学官司行……[详细]
水帘洞石窟
  水帘洞石窟位于天水市武山县榆盘镇钟楼湾村的鲁班峡中。现存千佛洞、水帘洞、拉梢寺、显圣池四个部分,造像6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窟龛依天然洞穴或崖壁开龛造像或绘制壁画。形制以尖楣圆拱、平顶和方形浅龛为主,造像以摩崖泥塑为主。拉梢寺又名大佛崖,现存窟龛23个。主要为摩崖悬塑造像、圆拱浅龛、平面方形平顶龛、塔龛、平面长方形斜顶窟。1号造像为主体,总高42.5米,宽43米,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巨像。佛结跏趺坐,禅定印,着圆领通肩袈裟,佛座由莲花、卧狮、卧鹿、立象相间共七层浮雕组成。胁侍菩萨立于佛两侧,戴三瓣莲式宝冠。北周其它造像有十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唐及五代壁画有经变画。宋龛有2、6、7号等,内容有一佛二菩萨、一坐佛,壁画有说法图、千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等。金代壁画有两方,均为菩萨说法图。元代雕刻有塔龛内的喇嘛塔,壁画有佛、塔、菩萨等。在1号大佛上部遮檐上悬有元代铜铃、铜镜。明……[详细]
天水净土寺
  天水净土寺位于仙人崖后川。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为秦州十景之一。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于何地。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进行恢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几年,又新开发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其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声名远播于海内外。曼殊寺,亦称净土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与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相邻,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门、曲溪等自然景点共同组成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曼殊寺历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以“寄骨寺”、“京都寺”、“净土寺”而演更。岁月沧桑,数经变迁,至九十年代,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师于此地矢志建寺,历经艰辛,缘乞八年建起宏伟庄严的曼殊寺。曼殊净土寺四周群峰相拥、松涛阵阵,形成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清代进士……[详细]
大像山石窟
  在甘谷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处,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像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梁画栋绿树掩映。山中悬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大佛石窟开凿确切年代无从稽考。据有关资料和出土文物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甘肃省博物馆石窟艺术专家曾对大佛详细观测认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见,甘谷大像山石窟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规模完备,先后经历了三百多年。大佛身高23.3米,腰阔10.4米,和颜善目,仪容庄重,颐面丰满,双耳垂肩,螺发肉髻,体魄雄伟,斜披袈裟,唇旁短须呈蝌蚪状,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安详而宁静地迎接来往游客。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就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近正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像山窟龛的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每年逢农历……[详细]
32、女娲祠
女娲祠
  介 绍 女娲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天水牧马滩出土秦墓木板地图,其中绘制葫芦河的2号图标有一亭形物。据学者考证,此亭形物当为女娲祠。胡缵宗在《秦安志》中也记载,女娲祠“建于汉以前”。 北魏时期,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其《渭水篇》云:“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略阳川水,即今清水河,自东向西流入瓦亭水(今葫芦河)。显亲峡在今秦安县叶堡乡和安伏乡之间,相传伏羲女娲在此结婚,繁衍人类。 自郦道元之后千余年间,女娲祠所经历的沧桑变迁,史料乏载。到了明嘉靖年间胡缵宗修《秦安志》时,陇城北山有女娲庙故址,庙宇存而祭祀废。“北山”,即清宣统《甘肃新通志》中所言的“龙泉山”。可见,最迟在明代,女娲祠已移建于陇城龙泉山,并更……[详细]
水帘洞石窟群
  介 绍 水帘洞为50米长,30米高,30米深的天然洞穴,雨季时洞口流水如垂帘玉珠,洞中有隋朝建造的四圣宫、观音寺、老君阁等10几个小殿。拉捎寺与水帘洞相对,建于北魏。在陡峭的山壁上雕有一尊释迦牟尼坐像,两侧饰以菩萨、神兽等浮雕。 拉稍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达40余米的释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它的整个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千佛洞因壁画千佛而得名。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分为壁画和悬塑造像两部分。洞内原有七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清秀,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交……[详细]
胡氏民居
  胡氏民居是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组布局严谨、用料精良,雕梁画栋,曲徊幽静的明代庭院建筑群。胡氏民居——明清古建筑、天水民俗博物馆、古民居,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宅子,位于天水市民主西路,属胡氏民居古建筑群体的南半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代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居所。整体建筑以甬道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是一组布局严谨,保护完整的明代庭院建筑。现已恢复其历史风貌,成为西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北宅子与南宅子临街相望,是胡氏民居古建筑的北半部分,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5平方米,是明清时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明清古建的重要实例,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旅游潜力。北宅子原建筑平面构图略呈正方形,东南设总门三间,门前有一牌坊,-“太常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阶……[详细]
甘谷姜维墓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人。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据《三国志•蜀书》、《剑阁县续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维少孤,随母局,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义,才智超人,心存汉室,志图统一中原,原为魏中郎将,建兴七年(227年)冬,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维归蜀,亮特器重之。建兴12年(234年),亮病故,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晋升汉大将军。维继亮志,竭忠尽力,欲恢复中原,再兴汉室。维乃挥师陇西沓中(今文县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魏将钟会率十万精兵强攻剑门,趔趄难进,向维投书劝降,维坚守不答,列阵守险。11月,魏将邓艾出谋,劝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并召坚守剑门的姜维弃戈降魏。维伪降钟会,伺机恢复。公元264年钟会诬邓艾据蜀谋反,司马昭至长安,命钟会进军成都以槛车囚邓艾。会欲据蜀,问计姜维。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