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荔城区旅游

荔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长寿居委会梅园路边,明万历二十年(1592)建,为礼部尚书陈经邦府第。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规格建造,坐西向东,通面阔29.1米,通进深59.1米,占地面积1724平方米,五进,共120间。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外大门、小埕、院埕和大院(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四、五进原为御书楼和花园,已毁。每进院落皆由院、厅、护厝组成,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悬山顶。该建筑规模较大,是莆田地区研究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大宗伯第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陈经邦,字公望,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神宗曾御书“责难陈善”赐之,外大门的门额“大宗伯第”是明隆庆二年(1568)状元罗万化书。……[详细]
荔城报恩寺塔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岩山报恩寺内。乾隆县志载,塔建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又据林氏族谱载,塔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代学者宋际春的《麟山开皇塔》诗中有“上有开皇砖”句,证知宋石塔前身唐塔为砖塔。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占地面积387平方米,边长4.40米,须弥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约13米。须弥座的上下枭浮雕仰莲,上下坊浮雕覆莲,束腰浮雕37只形态各异奔狮。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俱有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线条粗犷有力。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各层八角檐脊上置镇塔石佛1尊。东岩山石塔(报恩塔)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荔城报恩寺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23、镇海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堤
  镇海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黄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镇69个村共25万人口,22.5万亩田地受益。可谓历经沧桑,迄今已有1200多年。它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原名东甲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是在莆田南洋围垦东北角最易被风潮冲毁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据史载,石堤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拆,堤石用于筑平海、莆禧两城。此后仅剩土堤,屡修屡毁。清道光七年(1827年),莆人陈池养重修石堤,改称“镇海堤”。海堤总长87.5公里,至今仍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护着兴化南洋平原20多万亩良田。镇海堤纪念馆大厅后墙中央立一祭祀台,上祀九尊塑像,目前该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九尊塑像,分述各人功绩:裴次元:唐闽浙观察使,首倡建创东甲石堤,从唐元和元年(806年)创建至明洪武二十年(138……[详细]
兴化府城隍庙
  兴化府城隍庙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梅峰居委会庙前路,明洪武三年(1370),兴化知府盖天麟迁建原子城内西北角的军城隍庙于此,宣德五年(1430)、弘治二年(1489)、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万历三十四年(1606)、崇祯四年(1631)、清康熙三十年(1691)、光绪年间(1875~1908),庙先后由地方府、县官员维修、扩建。仍然保持明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由照墙、外埕、内埕、大门、甬道、仪门、月台、戏台、中门、风火门、镇壶楼、正殿、两庑、寝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木构架,重檐歇山顶。该城隍庙是研究明代建筑结构和城隍文化的实物资料。兴化府城隍庙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5、黄滔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滔祠
  黄滔祠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里巷,元大德八年(1304)为纪念黄滔而建,明倭乱后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23.18平方米。由祠门、正厅、下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祠中保存明正统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门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状元及第”、“济美联芳”、“冬官旧第”、“天马来青”、“文笔钟灵”、“父子名贤”、“理学名臣”等明代石额。祀黄滔。黄滔是晚唐文学家,对王审知治闽有规正之功。原存祠中的“东里黄氏思敬堂功赏记”、“黄氏族祠思敬堂记”、“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阁”等石刻,于“文革”期间失落。黄滔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莆田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双池巷。宋德祐元年(1275)始建,元大德九年(1305)增建,明万历九年(1581)、三十六年(1608)修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1987年修复。是莆田明末清初抗清斗争据点之一。吴门人寺僧佺修,托迹于此,暗中与邑人余、黄担等人进行抗清活动。寺坐西向东,通面阔30米,通进深116米,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两庑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十几根宋代梭形柱和6根宋代方柱以及覆盆柱础。拜亭为元代原构。云门寺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文峰宫三代祠
  文峰宫三代祠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步行街中间,元代将宋代白湖顺济庙迁移今址,称文峰天后宫或文峰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宫兆麟在天后宫大殿右侧建“天后三代祠”。1940年又在三代祠右建一座三层的升天楼。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升天楼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祠中保存宋代木雕妈祖像1尊,元代石柱和清嘉庆年间(1796~1820)石碑2通。为莆田市妈祖祭典的重要场所,影响深远,也是福建省重要涉台文物。文峰宫三代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国柱故居
  陈国柱故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陈国柱故居前连九华叠翠,后拥古竹禅寺,是旧时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区古驿道。故居由大厅、厢房、石埕、围墙组成,为传统五间厢民居,土木结构,室内陈列着陈国柱和他胞兄陈国桢烈士(1902-1949)的生平事迹和有关革命文物。陈国柱故居于2000年11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详细]
卫里公会莆田总堂
  卫里公会莆田总堂位于荔城区海街道办事处凤山居委会仓边巷。1915年美国信徒过雅各和甘大卫兄弟倡建,历时三年完工。堂建筑面积1572平方米,坐北向南。围墙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勒脚用辉绿岩石-浆砌。大门开间的墙厚0.65米,并向外突出0.15米。部分门、窗拱顶,两侧和拱顶石比墙面外露0.03米。木门窗均西式。檐口为出檐、翘角,加封檐板。檐口无平顶,仅四周在石墙上部做间隔突出墙面的正方形哥德式台口线。大厅中间三榀屋架大跨度,为豪式六区格,两旁采用各两榀排架式三角形构架。是当时东南亚地区四大基督教堂之一。卫里公会莆田总堂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0、重兴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兴寺
  重兴寺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境内,原名古山寺,始建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八九九年)。宋乾德四年重建。元至正十年失火被毁,十二年复建。后来经多次重修。现保存的建筑为明清建筑风格。寺内右侧是唐工部员外郎吴祭祠。寺前有莆田吴姓始祖唐工部员外郎吴祭之墓。重兴寺1997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峻山陈永盛)重兴寺在黄石水南境内四脚亭附近的街道上,山门金碧辉煌,颇为壮观。迈进山门,只见在小埕左边是寺院的前殿,进入殿内,只见里面盆景众多,把正方型的大天井装扮得绿荫荫的,给酷热的天气大大降了温。一个老人在辅导十来个小学生读书,三四个老人在另一边喝茶聊天。一片寂静,其乐融融。正殿是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及西方三圣,后殿系为观音殿,尚未完工。重兴寺规模并不大,仅4·6亩。但是,它可看之处不少,颇有特色。重兴寺原名古山寺,始建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前八九九年)。历……[详细]
蒲坂郑氏宗祠
  蒲坂郑氏宗祠位于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后郑自然村。创于宋代,明代郑岳重建,清代重修,近代再修。现存建筑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通面阔14.6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为单进合院式建筑,由前厅、天井、正厅组成。正厅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柱础雕刻精巧。该建筑是莆田市重要涉台文物,是连接-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明代建筑的实物资料。蒲坂郑氏宗祠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蒲坂戴氏宗祠
  蒲坂戴氏宗祠位于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前戴自然村。明成化十八年(1482)戴敬斋创建。祠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坐北向南,为单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大埕、前厅、天井、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该建筑保持明代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是研究莆田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蒲坂郑氏宗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3、太湖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湖祠
  太湖祠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井后村井埔自然村,明万历二十年(1592)“三一教”学者朱逢时(法号慧虚)于此传播“三一教”而建。坐北向南,通面阔15.2米,通进深15.2米,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顺中轴线,依次为前殿、正殿、后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前檐施挡板。保存较好。太湖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下亭陈氏民居
  下亭陈氏民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下亭村,年代为民国。简介:系台湾原政界名人陈裕清(1918—1998)故居,坐北朝南,二层土木结构,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各三间,梢间进深二间,墙体承檩,悬山顶,二层前廊硬挑梁上构件雕刻精美,占地面积611平方米。2013年,下亭陈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民居四周各外延5米。……[详细]
35、祥应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应庙
  祥应庙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类别为古建筑。祥应庙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祥应庙东面六角亭滴水外延11米,南至祥应庙主殿滴水外延11米,西至祥应庙西面六角亭滴水外延5米,北至祥应庙主殿滴水外延5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