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福州林阳寺
  林阳寺是福州五大禅寺之一,位于晋安区岭头石牌村瑞峰之麓,故又称“瑞峰林阳寺”、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宋梁克家纂《三山志》载:“怀安县遵化里瑞峰林洋院,长兴二年置”。“长兴二年”即公元93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后几经兴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时改称“林洋寺”。清光绪年间,鼓山涌泉寺高僧古月禅师来寺为方丈,发愿兴复此寺,分遣徒弟四出募化5年,足迹达于南洋,后按涌泉寺格局重建殿宇,将寺名改为“瑞峰林阳寺”。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文革”中,寺遭破坏,后逐渐修复。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1981年,林阳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其中天王殿东侧为90年代新建的玉佛堂,内供有自印尼整尊空运而回的玉石卧佛。林阳寺历史悠……[详细]
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岗。“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原名“墰石山”,是福建省闽侯县城近郊的一座小山丘,东距福州市区约20公里。在福州话中,“墰”,即“海边礁石”之意,此山并不似北方名山大川巍峨险峻,只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纺锤形”小山丘,南北长约430米,东西最宽处也不过150米。如此寻常的小山丘,却因为1954年的一次意外发现,改写了福建的历史。景点位置福建省闽侯县昙石村330号……[详细]
鼓山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又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建在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之下,海拔455米处,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的故地原为“华严寺”。唐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晏主持修建新寺,寺成立后赐名“国师馆”。因在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称涌泉寺。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万历、天启间相继修复。清顺治初僧元贤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现存的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圣箭堂、藏经阁、回龙阁等,均清朝及近代所重建……[详细]
于山定光寺
  福州定光寺俗称白塔寺,是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为宫殿式建筑。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是当时福州最辉煌的名寺之一。……[详细]
罗源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罗源县城南郊的莲花山腰,进深三楹,依山而筑,渐次升高,沿中轴线为山门、天王殿、莲池、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殿左侧为栖云洞,右侧为门房和香积厨。首进天王殿,三开间硬山顶,两边封火山墙。殿后有“泻露池”,即莲池,泉水从石壁涌出,池中栽种荷花,旁有题刻“清池皓月”。“莲峰月色”为罗源八景之首。第二进为大雄宝殿,单檐悬山顶,面宽五间,中央三间凹入为前廊。殿前两侧为钟鼓楼,殿旁边有客堂,为朱熹客居传学处,手书“南石古道”至今仍在,也称“文公书院”,“书室清幽”亦为罗源八景之一。客堂边隔拱形小石桥便是栖云洞。该洞为天然石洞,高约三米,口窄内宽,有许多不同朝代的题刻。洞内供奉观音及十八罗汉像,佛台上有石刻云:“住山比丘正心,谨募檀那壹拾玖位,各人舍钱七贯,制造观世音菩萨乙尊,并住世罗汉台拾捌位,安奉供养。岁戊申淳祐捌年玖月拾贰日,造石匠陈曾缘”。洞内有“澄心”古井,泉水特别清甜可口;洞顶有……[详细]
中共闽浙赣省委太平山联络总站旧址
  中共闽浙赣省委太平山联络总站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太平山山仔里16号。1944年,为贯彻中共华中局关于“掩蔽精干、积聚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坚持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闽江工委决定在福州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加强与各地委的联络。经过周密考察,最终选择了在省委机关负责电台工作的高振洋胞兄高振云的潭尾街同和杂货行作为据点。省委先后派出苏华、饶刚生、陈德义、魏雪馨、陈辉明等人来福州负责联络和开展城市工作。1946年上半年,发展了宋子云、高振诚加入组织。不久,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联络总站移至宋、高的家乡太平山(山仔里)。此后,太平山(包括潭尾街、山仔里)交通联络总站成为党在恢复城市工作时期接待和掩护省委、地委主要领导干部的来往、住宿,并负责他们保密保卫的常设机构。联络总站建立后,主要工作先由饶刚生负责,后由宋子云接替,高振诚协助。首先是积极发展党组织。1946年,发展了高振……[详细]
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座落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原南宋嘉熙三年(1239)苏十五世孙陈庆封“都统伏魔太尉”,改名陈太尉宫。整座建筑由正偏殿、戏台、宫门组成,支承构件为拱斗叠接,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宋、明、清三朝风格的一座木结构古建筑,系省级文物。……[详细]
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旧址
  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平路151号(原79号)。1945年夏,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成立闽江工委,派庄征到福州开展城市工作。当时担任交通员的张章淦曾利用其叔父张依铀在闽轮修造厂当工人之便,在工人中积极开展活动。苏华等鉴于闽江航线在沟通福州与闽北的南平、古田、建瓯根据地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在闽江轮船公司内部发展组织,并要求梁宝通注意发展船上的党员。根据上级指示,梁宝通先后在“开封”“西藏”“兰州”号客货轮上当助机,将伊立惠、陈梅惠、姚连香3人吸收为中共党员。-1946年经批准成立党支部,梁宝通为支部书记。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成立后,在团结带领群众反对国民党-派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18名。闽江轮船公司地下党支部是抗战胜利初期中共福建省委直接在福州产业工人中建立的一个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十分注意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为党……[详细]
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
  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心,包括中坡炮台、昭忠祠、英国领事分馆、轮机车间、绘事院等多所船政遗址;展现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新式教育、工业制造、国防建设、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丰硕成果;折射出立志进取、积极作为、虚心好学的传统文化神韵,形成独特的船政文化。它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马尾地处福建闽江下游出海口,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门户,近代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198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这里创办福建船政,这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详细]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南侧53号(原27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0月,经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个省10多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为了便于福建的--工作,中共东南分局委派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党代表叶飞等从南昌来到福州,就福建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改编问题与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进行谈判,并提出在福州设立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兼--部长王助以新四军参议的身份任办事处主任(后由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以新四军军部上校身份任负责人)。2月23日,张云逸、王助、孙克骥等10余人抵达福州,即与陈仪就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人员和漳浦事件等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人员编制不超过20人;归还漳浦事件中被扣留的红军游击队人员和-支。次日,张云逸和王助接见福州记……[详细]
闽江南岸炮台
  闽江南岸炮台位于闽江口猴屿乡象屿村南雁山古寨与过屿山之间,与亭江南般村北岸炮台对峙,扼闽江下游之“咽喉”,为军事塞。因位于象屿村附近,故民间也有称为象屿炮台者。南岸炮台是个大兵营。它像只半弯牛角,小头在过屿山洞口,大头在南岸山大溪边至泰山宫左前侧山包(古寨),两头直线距离近千米。兵营布局齐整,有主炮台、前沿炮台、弹药库、练兵场、烟墩(烽火台)、指挥所、士兵区、家属区等相关设施。主炮台在南雁山左侧。这里筑有3米多高、2米厚、100米长的巨型炮台,安放大小炮4门。周围辟以大埕,俗称跑马场,为士兵出操和火炮训练场。右侧山边是弹药库、休息所等。前沿炮台共有两处。一在南雁山麓右侧江边石崖上,掩体凹字形,半地穴式,长10米,宽5米,深4米。前挡墙厚度4-6米,炮洞高1.5米,宽0.9米,安放四门小炮,从炮洞中探视江面异常清楚。一在过屿山洞口,掩体半敞。挡墙厚2米,高3.5米,长22米,安三门小炮,控制……[详细]
沙京龙泉寺
  龙泉寺在鹤上镇沙京莲花山麓,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重修、扩建,重建和新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法堂、钟鼓楼、达摩祖师堂、藏经楼、斋堂、放生池、观音堂等。前殿单檐悬山顶,大殿垂檐歇山式,均为木构,殿内竖立12根双人合抱的石柱,柱础、础盘保留唐代构件;屋顶部分保持清代重建时的原貌。寺周层岩叠石,风景幽美,还有“流米佛”、“中丞石”、“龙井”等古迹,并保存有许多古代名人题刻。原名西山寺,《淳熙三山志》龙泉院条目载:「时有僧师邑人曰怀海,甚谨,一日令浣巾,久之,师语诘其由,曰:「适见青黄二龙戏井中」。仍以钵往贮,以示师。师心异之,因令游方,後果於百丈开山着丛林规式,盛行於世。咸通中尝录所受业及见龙之由奏之,仍赐今额。朝梁承圣三年(西元554年)始建,原名西山寺。唐大历二年(西元767年),乡人王木尊「落发于西山慧照和尚」(一说潮阳西山),法号怀海。怀海后承马祖道一衣钵,在洪……[详细]
33、康山庙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山庙
  康山庙位于福州市东郊康山顶,从桂香街沿康山路上康山向南到底就是。现存建筑包括戏台、大殿和后殿,始建于道光年间,光绪年间重修,1941年戏台改建。1998年该庙被列入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乾隆版《福州府志》:康山庙在易俗里。神姓赵,名时畴,宋金紫光禄大夫宾之孙也,元泰定间卒,人庙祀之。《榕城考古略》:康山灵树庙在易俗里,俗称泰山庙。神赵姓,名时畴,宋金紫光禄大夫宾之孙也。元泰定间卒,郡人立庙祀之。里有乔木甚著灵,近为巫觋之徒,创立牛头犬头愿名目,祷解者踵接,庙遂为淫祀之所,官虽禁之,不止也。以上是地方旧志对于康山庙的记载。据此,康山庙奉祀赵时畴,但是后来和东岳信仰相融合。而另一些资料则比较符合现状清工部尚书、国史馆总编廖鸿荃撰写《康山帅庙序》:“榕城之东有康山庙焉,中奉五帅,其一柳曦,次何懋森,次王宸、邓芝星、陈万清。相传五人为汉闽越臣。……乡人素受其福,以严关所限,仿汉……[详细]
台屿陈东忠烈祠
  台屿陈东忠烈祠陈东忠烈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是福建唯一的供祀宋代民族英烈陈东(神号正一陈真君)的祠庙,为前后三进纵深六十米的传统乡村祠庙式建筑。2015年1月公布为仓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陈东忠烈祠,建于台屿村台山西麓,颇具规模。祠庙为前后三进纵深六十米的传统乡村祠庙式古建筑,古朴壮丽。正门墙上石刻直碑“陈东忠烈祠”,横碑“台山文殊庙”。首进为戏台厅,戏台正中悬着“曲谱阳春”金字横匾。两边柱联为民国时台屿一位才气横溢的塾师撰写,文采华丽,意境深远,如“方寸地盘幻出大千世界,须臾戏剧判成凡百忠奸”、“檀板声中合座连翩群屐,梨园香里众仙同咏霓裳”等,堪称中国戏剧联句中的佳品。戏台正上方的圆形藻井,规格宏大,构造精巧,为福州地区现存的规格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藻井之一。藻井直径5.2米,高3米,采层有15级,木刻装饰的花卉、鸟兽、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戏台厅的后边与二进的连接处,有多副……[详细]
壳丘头遗址群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是福建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址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风向阳的好地方,很适宜远古人类居住。遗址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5年福建省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1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其中石器打磨兼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成型工艺以手制为主,兼有局部的轮制技术。陶器表面的装饰,具有加固陶和增添美观的效果,多出现在夹砂陶器上,泥质陶则多为素面。装饰方法,分为拍印、压印、刻划、戳点几种。烧成的陶器,依用途划分,有-用具和生产工具两类。-用具数量较多,品种有釜、支脚、罐、瓮、壶、豆、盆、盘、碗;生产工具数量较少,品种为纺轮。壳丘头遗址为山麓坡地,系福建省目前已知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