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龙台林存墓
  龙台林存墓位于琅岐镇龙台村龙山。土坑竖穴墓,坐西北向东南,方位角140°,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墓丘砖构,平面前方后弧呈钟形。墓丘前立祭台,台两侧设五级台阶。墓碑上刻“宋参政林存墓”。墓前立有双斗旗杆。神道两旁有6对(12尊)石雕,现仅余2尊石翁仲,并移置龙台村口。文臣双手执笏,神态和蔼,高3.78米,宽1米,厚0.45米;武将像双手按剑,肃穆威武,高3.77米,宽0.90米,厚0.45米。林存墓为福州地区典型的宋代砖构墓,墓碑须弥座保存完好,尚保存旗杆石等。林存,字以道,琅岐龙台人,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2020年1月公布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砥柱回澜”石碑
  “砥柱回澜”石碑位于罗星塔公园南侧山腰。“砥柱回澜”为郡守剑南李拔题于乾隆辛已秋七月,砥柱,山名,一称底柱山、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东,系坚硬的闪长玢,屹立于黄河中流,经受激流冲刷,巍然不动(今已炸毁)。回澜:回转大波浪。罗星塔独立中流,能扭转大波浪。竖行楷书,碑长2.40米,宽0.92米。该石碑为清初书法家、政治家李拔的碑刻,对于研究李拔的生平及书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及实物价值。2020年1月公布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林浦石塔
  林浦石塔位于仓山区城门的林浦村绍岐御码头旁,建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为花岗石砌造的实心楼阁式塔,高约7.5米。该塔是闽江水运的航标塔,见证了闽江航道往昔的繁荣。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花岗石砌造,实心仿楼阁式,高约七米半,底座周长八米,塔壁均浮雕佛翕、佛像,塔檐刻瓦当,滴水翅角,塔刹为半圆形复钵状,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宋代风格。石塔下有须弥座,须弥座身上有铭文:“绍熙四年仲(春夏秋冬?)重修”,保存较好。现须弥座被埋于地面之下。……[详细]
福州弥陀寺
  弥陀寺是福州乌山东部,现存大殿一座,五间五架,坐北向南,单门独院,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黄宗彝所居红雨山房今已不存。弥陀寺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福州文化名流黄宗彝曾寓居弥陀寺中9年,与诗友郭柏苍、吴伯敬、戴成芬等互相作诗唱和,切磋学问。,寺旁种有桃树几百株,每年二三月间桃花怒放,因取唐李贺诗句“桃李乱落如红雨”,命名他所居寺左偏的几间房子曰“红雨山房”,“贮书其中,卷轴琳琅数千卷,多人间未见之本。啸哦之乐,虽南面无与易也”。弥陀寺后废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札成(R.D.Jackson)和温敦(Wii1ianWelton)以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翻译金执尔的名义向乌石山神光寺僧人租屋二间堆放行李,但不久即违规迁入居住,引起市民反对,翌年被迫退租。但以“城外一时难得住处”为辞,迁至道山观暂住。咸丰五年(西元1855年),温敦和劳理(Fe……[详细]
鼓岭万国公益社
  鼓岭万国公益社位于晋安区鼓岭,是一个西式俱乐部,建于1914-1915年,由鼓岭避暑地的外国人筹资建造,1924-1925年翻新重建。建筑最初的平面由传教士建筑师程奋鹏(F.H.Trimble)设计,内部包括一座有240个座位的礼堂、3个“委员会”房间、更衣室、男女卫生间、浴室、厨房以及一间食品储存室。原建筑为石木结构,面阔七间,中央五开间凹入为外廊,端部开间封闭。整座建筑均用平整毛石砌筑,墙厚约50cm左右;廊柱亦为毛石砌筑,正方形,边长约45cm。屋顶为三坡顶,木三角桁架,小青瓦屋面,上有砖压顶;建筑左侧山墙做阶梯状封火山墙。建筑后临下坡,原建有挡风墙,墙身高过屋顶。1995年4月,公布为第三批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万国公益社为石木结构单层厅堂式建筑,面阔七间,中央五开间凹入为外廊,端部开间封闭,估计为功能用房。整座建筑均用平整毛石砌筑,墙厚约50cm左右;廊柱亦为毛石砌筑,正方形,边长……[详细]
鼓岭医院(宜夏别墅)
  鼓岭医院(宜夏别墅)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后浦楼,原为鼓岭医院。1919年由威廉·甘布尔夫人捐资,美以美会的美德信医生(Dr.EmmaJ.Betow)建立。医院选址于鼓岭当时的鼓山路(KushanRoad)畔,原建有三个病区,以及一间有良好照明的手术室、一间浴室和为护士、仆人们准备的房间。建筑为石木结构,面阔25米,进深36米,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建筑西侧有凸出的塔楼,前有宽敞的外廊,是福州地区近代洋房常见的样式。1958年改作鼓岭卫生院,1986年辟为福州于山宾馆鼓岭分馆。1992年8月,加德纳夫人来鼓岭时就住在本建筑内。1995年4月公布为晋安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划拨给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1919年,在威廉·甘布尔夫人(Mrs.WilliamA.Gamble)夫人的慷慨资助下,美德信医生(Dr.EmmaJ.Betow)建立了鼓岭医院(耗资4000美元)。弗兰西斯卡·纳斯特……[详细]
紫云宝塔
  紫云宝塔俗称鲤尾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石竹街道东张水库(石竹湖)畔鲤尾山上。始建于明代,楼阁式石塔,花岗石构筑,七层八角,高26米。塔廊宽0.65米,现已损毁严重。塔座呈工字形,雕有鲤鱼、麒麟、荷花等图案。一层塔门原有两尊石雕武士守卫左右,现已被毁。塔内每层转角龛中均安放石雕观音佛像,现均无存。塔身每层各面均置龛安有佛像,现全塔仅存三龛尚存佛像。第七层塔壁上凿刻“梵天清吹”四字。塔刹葫芦状,现已有损坏和侧倾。塔周原有石护栏,现仅存护栏的石柱、石狮。1981年2月25日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林述庆墓
  林述庆墓背靠棋盘山,面向闽安镇,左为滔滔东去闽江,右有千年唐代迥龙桥。溪旁一条数十米长的石磴路,直通山上。墓坐北向南,如意形,三合土夯筑,面宽8.9米,纵深22米,四层墓埕。四周用花岗石叠砌护墙,封土前立花岗石墓碑,碑高1.66米、宽0.83米、厚0.16米,碑面阴刻:“东越,陆军上将林都督颂亭公、德配陈夫人、长男定南公、次男宣南公、次媳□夫人寿域。民国乙卯年。”墓碑两旁分立围屏,上面镌刻林纾的一首诗,行书,字径4厘米。封土后侧护墙正中楷书一“福”字,径0.59米。墓柱镌刻联对:“殿下黄袍加检点,关中赤帜先重瞳。”墓柱两边装饰蝙蝠浮雕和“寿”字图案。封土前两侧的墓镜镌刻“龙吟”、“虎啸”四字,隶书,字径0.25米。墓屏刻有“风清、月朗”,“山明、水秀”八字楷书。墓埕横屏由林森撰书林述庆的生平简介,行草,字径0.065米。1986年5月迁葬故里亭江镇闽安溪头顶。1992年11月5日公布为福州……[详细]
台江汀州会馆
  汀州会馆原位于福州台江区义州街道长汀路,1999年因道路改造,迁建至现址台江区白马南路262号。建于清末,汀州县商帮集资建造,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正厅主体结构尚好,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六间,穿斗式减柱造木构造。重檐歇山顶,藻井雕饰完整。厅堂前建筑毁于1988年。部分石础、石柱尚存。石狮移藏区少年宫(三山会馆址)。1988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810、三通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通桥
  三通桥原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亭街以西的小河上,建于清嘉庆十一年(西元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长36.70米,宽3.10米,跨长30米,桥梁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三通桥于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利嘉集团中亭街项目拆迁时,于深夜用大型施工铲车将其铲断一孔。此事见报后,引起周边群众和文物专家的激烈反应,后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将三通桥迁移到后洲河道上,并将铲坏的桥孔修复。三通桥事件对后来的万寿头陀寺的拆迁安置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详细]
永德会馆
  永德会馆位于台江区田垱社区硋埕里20号,中西合璧式建筑,原为永春、德化两县商人在福州建立的商帮和同乡会活动场所。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1931年)再次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永德会馆中的“永德”为永春、德化两县的简称。名称的由来与福建省区域建置沿革相联系。清初沿袭明制,永春、德化两县均隶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9)升永春县为福建布政使司直隶州,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两县地域毗邻,且所产陶瓷(永春县与德化县相邻的部分乡村也产陶瓷)成为省内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共同的经济利益把两县商贾紧密联系在一起,“永德堂会”、“永德会馆”、“永德同乡会”先后建立,不仅在省城福州建有永德会馆,在境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也建有永德会馆。永德会地处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与上下杭街连片,距中亭街不过百米。门前星安河环绕,设有道头,交通运输通江达海,并可沿大樟溪上溯达德化水口。南台是福州……[详细]
罗源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罗源县凤城镇南门居委会塔兜街,俗称市心佛塔,为凤城八景之一。始建于唐,明洪武九年重建,明弘治十年建亭以翼之。乾隆五十一年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兆炳倡捐重建塔、亭,以古迹可长留不朽取名万寿。塔为八角形共13层,花岗石塔身间以辉绿岩塔檐,色调分明。……[详细]
赵公俊墓
  赵公俊墓在竹屿村池墩,建造于宋代。据载,赵公俊是赵匡胤四弟赵匡美六代孙,官至两淮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赠昌国公,相传为赵氏入闽始祖。墓基深埋地下,墓前尚存石人石兽,墓后还有两株古榕为附属文物,如两把巨伞,忠实地守护着古墓。……[详细]
胪雷前桥
  胪雷前桥位于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建于宋代。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单孔,桥面由两条长5.9米,宽2.8,厚0.34米的跨溪而建,石梁上刻有“甘泉院僧义修造桥一所宋庆历四年(1044年)中元癸次四月十五日题”。保存完好。1986年列为福州郊区文物保护单位。前桥所在河道毁于2013年底到2014年初。大约2014年下半年,前桥被向西南方向迁移约60米,原址建起高层楼房,现址位于小区边缘绿地内。……[详细]
茶亭庵四角亭
  茶亭庵四角亭原位于台江区茶亭街茶亭小学门口,推测为清嘉庆年间重修的茶亭庵遗构,木构。2007年茶亭街拆迁时被落架移入汀州会馆保存。庵始建于明代,庵内设有戏坪、左右酒楼。殿内供奉钟、康、刘、史、赵武帝。楼上有公益社,是旧时乡绅聚会的场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茶亭各手工业会募捐重修。1980年代茶亭街改造时,将四角亭盖在茶亭小学门口。2006年茶亭街拆迁,茶亭庵被台江区文物部门拆下,暂存于台江汀州会馆内。政府部门在茶亭街拆迁时曾经承诺茶亭街建好后将四角亭复建,但茶亭街建成许多年后,在媒体多次报道下,四角亭依然未能复建,此为政府部门公信力欠账之一。2019年,茶亭庵四角亭择址茶亭公园大门口启动重建,由于材料大多朽烂,原材料能用的很少。2019年8月,重建完成。重建后,亭四角新增四根斜撑。庵内设有戏坪、左右酒楼。殿内供奉钟、康、刘、史、赵武帝。楼上有公益社,是旧时乡绅聚会的场所。现仅存石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