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下杭路曾氏祠堂
  下杭路曾氏祠堂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196号,该地原为王莲莲丈夫郑诚家族所有,后售予清末民国福州第一大纸行老板曾文乾。曾购房后由其堂弟曾文敏督工建造曾氏祠堂,为福州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后被攀附为曾巩后裔祠堂。该曾氏家族,原是从长乐感恩村迁来。祠堂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坐北向南,原有两进,首进临街为商行形式,以供出租。二进为祠堂正座,依次有门厅、回廊、祠厅,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周围用封火山墙。大木架横梁跨度大,石柱题刻楹联多处。门墙上有“南丰衍派”、“出孝”、“入娣”等横额石匾。保存较好。沿街建筑东侧另有一侧落,首进为一专祠。曾文乾乐善好施,办了“纸帮救火会”附设在专祠的前部。约在1947年,曾文乾长子曾希骥(又名曾万宜)将祠堂办了“四端中学”,同三座祠堂房产(上杭路、潭尾街、宫左社)归作校产;其同父异母的胞弟曾万颐任教务主任,其他教职员多是有亲缘关系。解放后……[详细]
中共罗源县应德支部遗址
  中共罗源县应德支部旧址位于罗源县白塔乡应德村。1930年,罗源人张瑞财经-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31年5月,罗源县党员人数发展到10多人,在应德成立中共罗源县应德支部,即罗源县第一个党支部。隶属中共连江-县委领导,由张瑞财担任党支部书记。1932年3月,改组为中共罗源县特别支部。9月底全县党员发展到30人,先后建立应德、飞竹、小善、沙坂等6个支部和4支游击队。12月,改组为中共罗源县工作委员会。1934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与连江-县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把原-罗源、连江-2个工委合并成立中共连罗县委。9月底,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领导人叶飞决定连罗两县党组织分开,正式成立中共罗源县委,并组建独立营。1935年3月,全县苏区沦陷,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斗争。1936年8月,在中共闽东特委的领导下,重建罗源县党组织和武装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迎-来抗日……[详细]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的金氏家族,是彭城金氏的一个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闽。入闽始祖传至十一世,因人丁稀薄,迁居各地。金履丰,字希成,号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金履丰智勇双全,征伐有功,官至驾前大将军、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丰抗御屡胜,得军功赐券,并允世袭。后宋亡于元,金履丰愤时事不可复为,遂偕子金标归隐福建侯官县璧团洲,从此在璧团洲结庐而居,恳沙造园,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发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间乐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丰卒于家中,享寿六十有七。金履丰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团洲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明清时,已传承30余世、500户。后因璧团洲为沙洲,且屡遇洪患,田舍耕地崩决,地域逐年缩小,金氏族人遂于清乾隆年间,分批迁移他乡居住。其中一支为始祖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孙金崇照的四世孙,即“诚”字辈的18位族兄举家迁移至璧团洲西面的洲地,为有别于……[详细]
罗源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起步镇杭山村后,罗邑第一高峰仙茅山脚下。为一组完整的四合院。正殿座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左侧有附屋两间,右侧有小披屋一间。正殿台阶上有石刻文字“××三年十一月主持明山谨题立。×南昌县望×先生李天旻仝男喜舍银××新修造明堂一完祈求子孙昌盛者”。左厢(书院)为两层三开间楼阁,建于民国三十六年。底层中厅设置圆形门,匾曰“客堂”;二层设置悬挑走马廊;屋顶为四坡顶小青瓦屋面。右厢两开间,单层双坡顶,可能建于1989年,前围墙及门亭建于1989年。老殿前为新建的大雄宝殿,五开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顶,青灰色筒板瓦屋面,两侧为两层寮房。后唐长兴二年(西元931年)僧真翁始建,后废。元代杭山村民陈元朗捐资重建。后寺宇倾颓。明崇祯间(西元1628~1644年)陈上策与僧如宾重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村人陈作枢与住持僧一照等募缘建东侧书院(即厢房)。新中国成立前夕寺曾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点。……[详细]
福建学生联合会旧址
  福建学生联合会旧址谢家祠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吉庇路北侧60号(原22号)。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当天下午,北大等13所大专院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反对北京军政府与德国签订“二十一条”割让山东给日本的--条约,北洋军阀政府派出大批--逮捕学生,引起全国公愤。5月7日,为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福州各校学生8000余人在南校场(今五一广场)举行--,上街----,声援北京学生--,高呼“惩办卖--”“释放被捕学生”“废除二十一条”“-日货”等口号。福建督军李厚基派出军队、-上街制止,见到学生声势浩大,不敢镇压。院校的学生们为了坚持长期斗争,--结束后,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以吉庇路22号的谢家祠为“-”会址。并组织成立全闽学生日刊社和日货调查部,前者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日货为中心,后者组织学生负责对城台商行进行盘查,发现日货予以冻结或销毁,动……[详细]
106、藏经殿
藏经殿
  导 游: 藏经殿在钟楼东南侧,建于清顺治十六年,内存自宋朝以来历代皇帝御赐的各种经书,加上本寺刻印的经书共20346册,放在十二个大橱内;其中有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御赐的经书《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日本叙藏》 以及御笔《药师经》等几千部。 介 绍: 这里还存有用血书写的经书557册。这是涌泉寺“三宝”之一。这些血经系清光绪年间,华能和尚刺臂血,由信士王谷楷书“大乘般若波罗密真经”全部,定慧大师刺血、克定书写“佛说四十二章经”等。用鲜血写成几百册佛经,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鲜血,这就需要刺血的人长期不吃盐,血在书写时才不会很快凝固。这些佛经中,一部分字呈鲜红色,是因为在血中调了朱砂;一部分暗红色,则是不调朱砂的。血书数百册佛经,表达了血书人十分的虔诚和不凡的毅力。  《华严疏论纂要》一书共120卷,是清康熙七年涌泉寺住持道霈,花费十年时间在唐朝古佛学著作《华严疏钞……[详细]
长乐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航城镇泮野村金山顶上,据《长乐县志》、《六里志》记载始建于宋以降元、明、清、民国各代均有重建。共和国成立以后,1995年又重一次。现任住持释心海法师原为福建省佛学院授课教师,自2007年法师到寺主持后,领导清修及寺院修缮事宜。经法师及广大信士之努力开创,遂使金山寺成为长乐市正信佛教四众弟子最频繁活动的场所之一。现状如今寺院建筑面积占地约3800平方米,殿堂楼阁依山形而取势,与传统寺院主线分明,大有迥然之异。建筑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念佛楼、伽兰殿、宿舍楼、斋堂和亭阁花园等,构筑形式古今结合,宏伟壮观、肃穆幽静。大殿钢筋水泥结构,雕梁画栋,楹联写有“般若经宣听请木鱼便消魔障,柏山讲胜看潮山月大觉禅机”,“佛法无边愿世人知返迷津同归净土,梵音乃有相喜四众修梵业共证菩提”等。红墙黄瓦掩映于绿树青山之中,经声和于风声,倍显寺幽而寂,僧闲山静。每逢佛诞、朔、望圣拜节日,……[详细]
平潭五福庙
  平潭五福庙又名威灵公庙,原称驻镇都城隍庙。传明洪武年间,驸马陈福死后被封为“威灵公五福都城隍”,祀于京师,移炉福清,飞炉海坛。因本庙位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平潭原属福清)福塘里,神主名字为陈福,合计五个“福”字,故民间又称“五福庙”。位于平潭县潭城镇五福庙街平坦,占地940平方米,坐南朝北,依次为庙门、戏台、城隍殿、太岁殿等。庙门石楣外刻“五福境”,内刻“平潭古迹”,意指门立于平坦的巨石之上,这也是“平潭”之名的由来。门内为龙凤戏台,为三拱型天花板屋顶。城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硬山顶。梁架上绘有罗汉伏虎、莲花座斗等镏金图案,大殿墙壁上尚留有清代的龙吟虎啸壁画。殿内供奉有福建都城隍及台湾府城隍。传甲午战争后清庭割让台湾,戍守台岛的官兵挥泪撤退时,特将台湾城隍神像奉送到平潭驻地,安放于平潭五福庙中,又塑福建都城隍神像于后,以示对领土台湾的缅怀。这样“一庙两城隍”的状态比较……[详细]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学士梁恩观回乡祭祖修家谱时筹建;民国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国期间,宗祠曾作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祠作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东,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祠门前有158平方米祠埕,门墙上部为近代式,上有女儿墙;大门两侧有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进祠门有一戏台,四坡顶,戏台后部雕刻拼花十分精美。戏台上有凤凰池。戏台前有天井。祠堂厅封火山墙二坡顶,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屋架结构为穿斗减柱造式。正中设神主龛,厅上悬挂清帝赐梁章矩的“三福”方匾、孙中山提予梁瑞庭的“急公好义”、萨镇冰题的“燕翼贻谋”。游廊……[详细]
刘六符故居
  刘六符故居,坐落于潭头镇二刘村。坐北朝南,为典型明清古建筑。土木结构,双落透后,隔以前、中、后三个天井,两侧撇榭。四扇三间,四面风火墙,块石基础,硬山顶。纵深38.2米,通宽13.6米。第二进大厅西侧后房,即为刘六符出生及少年生活居所。大厅中脊楹柱高达6米,厅内藻井、悬钟、斗拱、插屏、游廊乃至柱础,均精雕细刻。大厅前均横贯走廊,通风火墙月门。后天井南阶上亦有一道走廊。因此,风火墙东西两侧均开启三扇月门。后天井有水井一口,于今仍可汲饮。围墙正门外为石板埕,占地面积125平方米,其间一口月爿池,面积60平方米,南端居中遮以马鞍形照墙。刘六符就义前未曾婚娶,此后百年沧桑,未有人对故居加以修葺养护,秃垣断壁,蓬蒿没人,椽檩摧折,户牖支离,满目残破凋零。[3]为了纪念刘六符,刘永奇等后裔已将刘六符的故居修葺一新,并在刘六符故居前刘氏宗祠则云厅摆放了刘六符的画像以及有关史料,供后人瞻仰纪念。2011年……[详细]
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
  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位于福建省长乐区江田镇南阳村。南阳村是福建著名的革命基点村。南阳村位于长乐、福清、闽侯三县市交界处,从长乐江田至南阳村,高山夹峙,一径深入,途中有三道隘口,地形十分险要。194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由永泰县龙屿乡官烈村兔耳山迁移到长乐南阳村。闽中特委机关及闽中游击队和省委武装队伍也随着进驻南阳村。距村五里许的九坑山(笔架山)山洞,是当年省委机关安放电台和召开秘密会议的地点。省委机关在南阳村期间,领导全省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反顽武装斗争,召开省委干部会议,组织学习毛泽东《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报告,举办两期党员干部训练班。1945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撤出长乐南阳村。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开始修复。包括原省委机关办公楼(陈氏祖厅)、省委武装部队住房、闽中游击队司令部等,占地面积50亩,旧址中的展馆面积约400平方米。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于1986年4月被长乐……[详细]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泉建刺史,过莆口,爱其风土,乃迁祖坟于南山,当时并未安家于此。唐天宝二年(743),三先生为避李承昭之难自侯官徙永泰,又由永泰至莆田,结庐于其祖坟旁,南山下有湖,是为南湖,三先生遂于南湖设讲堂以修儒业……[详细]
吉庇巷谢家祠
  吉庇巷谢家祠位于三坊七巷东南侧,南临安泰河,东靠八一七路,处于吉庇路中段。中轴线坐北朝南,建筑初建于明代,清末时为谢氏人家祠堂。由临街的石门框入门头房,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北侧设青石门框入一进。一进前天井三面环廊,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轩廊顶部无卷棚饰顶,结构简捷,檩下插拱承托方斗,明代的特征较浓;后天井两侧为披榭,中开石门框入二进。二、三进结构与一进相仿。倒朝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临塔巷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前后四进,前为浅面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主体建筑用材硕大,三面环廊,当中天井,全用条石铺砌;墙檐下灰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图饰;花厅小巧玲珑,古为书斋。后墙与宫巷相邻。祠内另发现两面“武魁”牌匾。据谢家后裔回忆,谢家祠内第一进中堂供先贤谢安,后堂供谢灵运,原有楹联:“是……[详细]
营前模范村纪念馆(瀛洲寺旧址)
  本建筑原始名称无考,瀛洲寺应该是俗名。据《长乐六里志》载:以浮峰山为主,环山有村曰营前,又称营田,又呼瀛洲。寺因地名而立匾(营前古名“瀛洲”、“瀛前”),而地名因寺而传布。瀛洲寺始建于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原名不详。据载,明代戚继光入闽平倭,曾屯兵在营前(所谓营前,指地在戚参将军营之前),于是这片田被称为营田,又称“瀛洲”、“瀛前”,寺也被称为瀛洲寺,代有兴废。民国16年(公元1927年)12月,黄展云等在营前镇创办“营前模范村”,作为全省示范,禁,-禁毒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王荷波(已殉难)的弟弟、中共地下党员王介山返回福州,经郭寿生介绍到营前模范村任村警备队队长。他率众“破除迷信陋俗”,捣毁瀛洲寺佛像近千尊,将寺庙改为村部使用。后来模范村又在此寺办起营前模范村第一所小学——瀛洲小学。现在尚无法确认抗战中瀛洲小学的变迁,是内迁避乱还是就地解散,或者沦陷敌……[详细]
文儒坊尤氏民居
  文儒坊尤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文儒坊东段南侧,建于清乾隆间,道光及民国初期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座共三进,花厅位于主座东侧,亦为三进,皆有后门可通丰井营,其中之一即为丰井营2号。大门原是木构六扇门,民国初期被尤家改建为八字砖门,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两侧厢房的门扇、壁扇、窗门、花格全部楠木雕刻精制。斗拱、方正挂洛等雕刻精美,第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尤以两侧厢房的四扇对开式楠木门扇,上刻有松鹤、灵芝、花瓶、牡丹、玉鼎、如意、香缘、蝙蝠、龙凤、寿桃等100多种图案。第三进己经改建,后门为丰井营。尤为福州商业界巨富,文儒坊有许多产业,有尤丰街之称。花厅在主座东侧。宅院两座相邻,由主座出入,五十年代作为省公安厅宿舍时,两座相通的小门被堵塞,在花厅北侧另辟大门,自成院落。六十年代花厅被改建为双层楼房。唯余一座大假山,大部分岩石都已被搬走,底层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