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旅游

秦淮区文物古迹介绍

基督教圣公会圣保罗堂
  基督教圣公会圣保罗堂位于太平南路396号,是南京市基督教现存最早的一座大礼拜堂。建于1922年,原属圣公会,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主建筑大礼拜堂又叫(圣殿)为典型的欧洲乡村式教堂风格,高11米,通面阔八间34米,进深11檩13.47米,建筑面积485平方米。大礼拜堂东侧紧靠钟楼,钟楼总高18.2米。从1910年始,美籍传教士季盟济就在马府街、门帘桥(今太平南路)一带赁屋传教,1912年购置现址,1913年动工建造一座小礼拜堂,约可容纳一百人聚会,命名为圣保罗堂。1920年季盟济回美国时,有一位美国圣公会的信徒,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儿子,捐资请季盟济在中国建一座教堂以祈祷和平,反对战争。季盟济1921年重返南京,即以此款扩建圣保罗堂。聘请金陵大学建筑工程师齐兆昌负责教堂设计并担任监造。由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全部工程。1922年开工至1923年6月竣工,历时一年半。建筑费用,包括各种设备在……[详细]
南京阮籍墓
  南京阮籍墓 阮籍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内西南角花盝北岗21号四十三中学内。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系衣冠冢。阮籍墓现有墓冢,墓碑。碑为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立。阮籍,字嗣宗,河南尉氏县人,曾出任东平相和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三国魏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阮籍于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年五十四。现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东南三十里的段庄为阮籍墓遗址。南京花露岗上的阮籍墓系东晋学子为纪念先贤所立的衣冠冢。《资治通鉴》记载:“谯郡嵇康、陈留隐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魏晋换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政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士名流不满现实,以邀游山林,纵酒昏酣来远避-、洁身权贵,显示了高尚的气节而被后人景仰和纪念。阮籍作有咏怀诗80余篇,为世所重。阮籍墓于1981年整修。下以青灰色砖砌成,上覆封土堆,通高约1.85米,呈圆……[详细]
瞻园路126号建筑
  瞻园路126号也是原国民政府首都--。民国时期,这里可是南京人谈之色变的“魔窟”——罗登贤、邓中夏、黄励、郭纲林、顾衡等烈士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陶铸、陈赓、丁玲和田汉等人都在这里被囚禁过。1924年,孙中山于广州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大总统,为警卫及纠察军纪需要成立了宪兵部队,为民国宪兵肇始。同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创设宪兵科,开始培训宪兵军官。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了“先安内后攘外”、“抗日必先剿共”等口号,同时在瞻园路126号成立了首都--。首都--由首都卫戍司令部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宪警处合并组成,用于进行城镇战斗与维持军纪、社会秩序、抓捕--。南京--的组织机构很庞杂,除了宪兵司令、副司令、参谋长外,下设十三个处、三个所和一个直属科。当时的首都--,可谓是全国的宪兵最高指挥机关。成立初期,便由心狠手辣的国民党中将谷正伦担任宪兵司令。“西安事变后,张……[详细]
南京东水关遗址公园
  南京东水关遗址公园以彰显水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就坐落在南京内秦淮河风光带。东水关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东水头旧称上水门,始建于杨吴筑城,杨吴太和4年(公元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现在的东水关遗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经过精心设置,将东水关辟为通济水关偃月洞,水关共三层,每层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层十一券通水,上中两层共二十二券为藏兵屯粮之用,现尚存中、下两层共二十二券。在六朝时期,东水关是通向浙江、苏州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集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现在东水关虽已不见往日的繁华、往日的人声鼎沸,但是……[详细]
甘熙故居(甘家大院)
  甘熙故居又名甘家大院、甘熙宅第(南京政府将其定名为“甘家大院”),是清道光初年江宁的甘福修建。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曾经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在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为有效利用并再现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风貌,文物部门修复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博物馆,1995年被订为江苏省及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政府所管辖,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外侧与熙南里历史老街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之所以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详细]
南京报恩寺塔
  南京报恩寺塔 南京报恩寺塔系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年,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实际为其生母贡妃而建。报恩寺塔遗址位于中华门外古长干里东侧。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在元代慈恩旌忠寺旧址上兴建,亦是六朝古长干寺之地。其名称取“有百世之光华,存万载之报恩”之意,额曰“第一塔”。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出天表,数十里外仍清晰可见,其貌千奇万丽,夜晚华灯耀月,雄姿名噪四海,为中世纪世界建筑七大奇观之一。寺庙规模宏大,周围达九里十三步。当时发动了十万工役,仅大报恩寺塔,就耗资248.5万两白银,在工部侍郎黄立恭和三保太监郑和的监督下,从永乐十年(1412年)开始,前后费时十九年才竣工。该建筑最后于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火。其遗迹现仅存南、北两块碑石遗物:北面是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十六日御制大报恩寺右碑,底座上龟趺已残缺;南面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碑身无存,但龟趺完整。大报恩寺塔……[详细]
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
  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在南京罗廊巷17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在太平天国东王府遗址范围内,原有平房三进,现存第二进面阔三间,大梁和月梁上都有刻花,南西北三面墙壁上有绘画。罗廊巷太平天国壁画于1955年10月被发现,南京市建邺区侯家桥派出所一名户籍员调查户口时注意到罗廊巷17号正厅右侧的墙壁上石灰剥落之处隐约有朱红斑点,因为他和居民们都参观过相距很近的堂子街壁画,他们就联想到此处是否也有被涂盖的太平天国壁画呢?大家很兴奋地把表层石灰剥去一小块,露出了有叶状的图案,一共发现了9幅壁画,长宽均在二米以上,题材内容为花卉鸟兽,画面自然损毁严重,艺术水平较高,雅俗共赏。其中可辨的《三狗打斗图》、《松鹤图》及《柳树双禽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价值。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太平天国南京市……[详细]
南京蒋氏故居
  南京蒋氏故居的主人是晚清南京著名的富商。蒋驴子故居位于今秦淮区位于城南三条营二十号。据说他为淮阴清江浦人,生于清道光八年(1829年),家中贫寒,小时候给人家看驴子,后来靠赶毛驴发家致富。因此南京人又称他为“蒋驴子”,又因他十分富有而称其为“蒋百万”。 太平军攻破南京后,蒋驴子投军养马,被忠王李秀成赏识,升为驴马总管。据说后来他得到太平天国的窖藏,而富甲江南,人称蒋半城。 蒋百万虽百万富翁,但为人善良,常常捐资修桥铺路,赈济灾民,也曾冒着危险资助太平军死难将士的遗属。 蒋百万在南京有多处房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这座故宅,原有房屋九十九间半,两个院落,有轿厅、大厅、楼房和外园,以风火墙相围。现外墙内砌有石碑一块,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建。一边六进,每进三楹,每五进为大厅,厅上有楼,门窗木雕,尚存局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位于南京白下路155号,白下路太平南路的交叉口西北侧,现为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该建筑建于193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建筑形式,墙体以耐火砖砌就,立面通体呈金黄色,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门厅设于道路转角处,上为钟楼,入门右转为通高的营业大厅,并以内廊联系上部房间,在地下层、一层和二层各设有一个库房。1921年南洋华侨集资在上海创立中南银行,1929年成立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抗日战争时期银行内迁,原址相继作为汪伪国民政府实业部和粮食部,1946年3月中南银行恢复营业,并经营至1952年10月。1960年曾用于开设朝阳饭店,1987年初改作交通银行白下支行。2010年09月该建筑被列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金沙井太平天国建筑
  金沙井太平天国建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金沙井,南京的一个地名,毗邻夫子庙,是一条东西向的小街。《江宁县志》记载,明朝时南京大旱,河水干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不料井中有沙,沙中还有闪闪发光的金粒,因此就将这口井取名金沙井,地名也由此而来。据史料记载,金沙井36号原为晚清著名文人汪士铎的旧居,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在汪的废墟上,建了一座官衙,也便是如今这片距今四百多年的古建筑。一座古宅,老色青砖,从凹形八字龛的大门而入,缓缓前行,穿过堂屋,可见刻有卷草纹饰的大梁,凤头龙身兽的槽头,上面的花纹图案栩栩如生。从前到后,穿过四进平房,一座古老的二层楼房便跃入眼帘。随着岁月的流逝,记者眼前的这些古宅,现已成为研究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实物资料。……[详细]
大报恩寺碑
  大报恩寺碑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宝塔根北山门大报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制大报恩寺右碑两座,分别刻制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两碑原对称布置于寺内香河桥南北两侧,相距约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大报恩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建成,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金刚殿、碑亭、大雄宝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伟壮观,豪华精美。寺、塔均毁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馆根据出土的琉璃拱门构件,复原了一座拱门券,外径高3.55米,内径宽2.18米。现寺遗迹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额□□大报恩寺志。另存龟趺一个。……[详细]
秦淮民居群
  秦淮民居群三条营古建筑(秦淮区夫子庙街道三条营社区三条营20号)刘芝田故居(秦淮区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殷高巷14,14-1、2、3、4号)程先甲故居(秦淮区双塘街道实辉巷社区大百花巷11号)秦大士故居(秦淮区夫子庙街道乌衣巷社区长乐路57、59号)糖坊廊河房(秦淮区双塘街道实辉巷社区糖坊廊61号)钞库街河房(秦淮区夫子庙街道乌衣巷社区钞库街38号)钓鱼台河房(秦淮区双塘街道磨盘街社区钓鱼台192号)棋峰试馆(秦淮区夫子庙街道乌衣巷社区钞库街52号)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秦淮民居群清代南京市秦淮区……[详细]
南京泾县会馆旧址
  南京泾县会馆旧址位于秦淮区大百花巷13、15号,时代为清代。泾县会馆旧址,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大百花巷15号,创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完工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现会馆正门上方尚存彩色斗拱托檐、匾额和精细石刻,门两旁有立檐柱及刻花柱础。金陵(南京)泾县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完工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同时京师(北京)泾县会馆亦建立。其后金陵会馆不断地在周边买房扩地,买房文契从嘉庆十一年(1806年)直到清咸丰二年(1852)。馆址位于南京秦淮区百花巷的蔑街,因嫌其名不祥,后改为糖坊廊。南京泾县会馆旧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周处读书台
  周处读书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江宁路西侧,俗称周处台。该处为一略高出四周平地的高阜,形似土台,为周处当年刻苦读书的地方。实际上,这里原是周处担任吴国东观左丞时的堂宅,名为“子隐堂”。唐宋及以前的有关史书,均无“读书台”之说。到了明代,可能因为金陵文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一书中误称此地为“周孝侯读书台”的缘故,便如此在民间流传下来。据说旧时周处台享堂内,曾悬挂有豹发环眼、英姿勃勃的周处画像,其下为神主牌位,上有“晋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周孝侯讳处字子隐之位”19字。历经沧桑,现仅存镌有“周处读书台”的石门楼1座及已改为民居的房屋十数间。……[详细]
夫子庙游船码头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景点位置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景区步行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