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东城区旅游

东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北京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现存大门、前殿、后殿。1979年文天祥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对外开放,1992年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天祥祠庙小(仅600平方米)神大,20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次。人们在这里吟颂《正气歌》和《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修缮后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复原了后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龛、供桌及部分匾额、楹联;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柜,通过图表、照片、绘画、实物等,展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2013年5月,文天祥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电话:010-64014968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售票。……[详细]
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位于东直门北大街东。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毁,其后重建,命名为“致使堂”,由教堂、种楼、中外书房、神父住宅及寡妇院组成。致使堂为典型的十字形东正教堂,堂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拱形堡。1900年教堂扩建后改名为“致命堂”,人称之为“北馆”。……[详细]
北京普度寺
  普渡寺位于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原为清初所建的喇嘛庙。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清代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渡寺”。普渡寺始建于明代清初,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式中少见。普渡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据古建专家介绍,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就这一处。2013年5月,北京普度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内普渡寺前巷游玩时间:建议30-40分钟电话:010-85112897开放时间:6:00-20:0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嵩祝寺及智珠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在东城区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原为并排的3座大寺庙:东为法渊寺,中为嵩祝寺,西为智珠寺。是明代的汉经厂和番经厂遗址。法渊寺,前后共五层殿:山门殿、天王殿、无量殿、大雄宝殿和后殿。现已废。智珠寺共有六层殿宇。第一层为山门殿和钟鼓楼,第二层为天王殿3间,第三层为重檐四方殿,第四层为后殿(又名净身殿)5间,第五层殿5间,殿后有二层楼。嵩祝寺建筑规模较大,共分3路,主要殿宇在中路。东路有佛堂、经堂等。西路主要为-住宅。中路:从山门到后楼共五层殿宇。山门间,钟鼓楼为重楼建筑;天王殿3间,殿两侧有红围墙;正殿5间;宝座殿5间和二层的后楼7间。嵩祝寺、智珠寺的大部主要建筑保存未拆。2019年10月7日,智珠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景点位置北京东城区嵩祝院北巷23号……[详细]
文昌帝君庙
  文昌帝君庙是北京五坛八庙之一,位于北城帽儿胡同,又名文昌梓潼庙。文昌宫,又称文昌庙,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文昌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清代嘉庆六年(1801)曾大修,文昌庙有山门、钟鼓楼、魁光殿、桂香殿(祭文昌帝君)、御碑亭;还有关帝殿、财神殿、大悲殿,总计全庙大小殿堂楼屋89间,每年春秋二祭(春祭在二月三日,相传是日为文昌帝君生日),规模仪礼如关帝庙。文昌庙原来只有道士,后遂以和尚为首,庙内和尚属佛教华严宗(贤首宗),辛亥革命后,文昌庙停止祭祀活动,庙址前半部现为帽儿胡同小学。 ……[详细]
文丞相祠
  文丞相祠是为纪念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而建的。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奋力抗元被俘至元大都(北京)后,囚禁于兵马司土牢近4年时间,于1283年就义于柴市。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按察司副使建祠堂。明永乐六年(1408年)正式列入祭典。明宣德、万历、清嘉庆、道光,以至民国期间均有修葺。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堂屋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过厅内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院内尚有一株古枣树,枝干向南倾斜,传说为文天祥手植。1979年,文丞相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0月修缮后对外开放。1995年又主要由文氏后裔捐款修饰一新。景点位置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详细]
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
  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该宅院坐北朝南,占地5700多平方米,由三组三进院落组成,保存较为完整。其中51号前两进院曾作为现代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士钊先生1959年后居京住所。此院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北京传统宅院建筑,同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价值。院坐北朝南,占地5700多平方米,由三组三进院落组成,保存较为完整。其中51号前两进院曾作为现代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士钊先生1959年后居京住所。此院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北京传统宅院建筑,同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价值。……[详细]
北京欧阳予倩故居
  欧阳予倩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是欧阳予倩自1949年起在北京的住处。这里曾是一个文化名人荟萃的场所,著名作家曹禺、作曲家光未然等都曾寓居此院。现为中央戏剧学院宿舍。故居建筑中西合璧,大门为近代砖拱门楼,东西两侧有南房各四间。临街的拱券式窗看上去颇有韵味。院内中部是一幢西式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西面辟五个券窗,东、南两面居中一间辟有门。南面主入口是门廊,其东有一座北房为院内正房。欧阳予倩先生曾居于西北部的宅院。欧阳予倩是中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曾写过《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黑奴恨》二十余部剧本,是“泰斗”级的人物。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甲5号……[详细]
崇礼住宅(东四六条六十三至六十五号四合院)
  崇礼住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63~65号。崇礼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大学士,其住宅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典型四合院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布局是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住宅大门一般位于整个院落的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以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自此转向西至前院。南房多为客房、书塾、杂用间,后院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为晚辈住所,正房、厢房以环形走廊相连通。更大型的住宅还在左右建别院,在后部营建花园。崇礼住宅分主院、跨院和花园三部分,布局宽敞,屋宇华贵,主院正房内部的装修尚保留完整的木隔扇及崇礼亲题刻字,是典型的贵族府邸。(国家文物局)……[详细]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详细]
东四清真寺
  东四清真寺又称法明寺。在东城区东四南大街,寺坐西朝东,有供礼拜的大殿、南北讲堂、水房、图书馆等,面积1万余平方米,大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三座拱门上刻库法体阿拉伯文《古兰经》-,刻工精美,殿后的窑殿为穹窿顶结构,院内树木葱茏,宁静肃穆。寺内文物图书荟萃,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宣礼楼(清光绪末年毁记)上的铜顶;万历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碑阳刻汉文,记叙穆罕默德事迹,碑阴为阿拉伯文,中间刻“理本无极”四字;还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现为伊斯兰教协会会址,也是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会礼的地方。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13号电话:010-87778755开放时间:全天……[详细]
112、皇史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史宬
  皇史宬也称表章库,是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地处北京天安门东边南池子大街南口,占地面积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皇史宬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7月,嘉靖十五年7月建成,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皇家档案库。“宬”的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皇史宬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地面有1.42米高石台,上面排列着150多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名为“金柜”。皇史宬整体建筑装具设计完美,功能齐全,可防火、防潮、防霉、防虫,确保珍贵典籍免受损坏,极宜保存档案文献。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类型:博物馆图书馆历史建筑开放时间:现已经不对外开放……[详细]
通惠河玉河遗址
  玉河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河,元代玉河称为通惠河, 2009年5月,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开工。玉河重建过程中,如何做好玉河历史风貌保护,更好体现玉河历史价值,并将之与改善民生完美结合,东城区一直在孜孜探求,为此提出了“应保尽保”的方针。重新亮相的玉河北段水道,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自万宁桥起至东不压桥止,全长480米,平均宽18米、水深1米左右。河堤还重新修建了一处水榭、一处曲桥,两处船行栈道和四个挑台,使整个玉河风貌更加统一、完整,也为市民前来观景、休闲提供了方便。 景点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大街(近平安大街)……[详细]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位于沙滩后街55号、59号,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校址原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闲府第。当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接受康、梁的变法主张,实行新政,开办京师大学堂为新政措施之一。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现建筑保留有原属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国年间建成的数学系楼及“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是我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活动地点。……[详细]
115、通教寺
通教寺
  通教寺在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19号,占地2500多平方米。原为明代太监所建,清时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由福建来京的尼僧开慧、胜雨二人住持该庙,对该寺进行了扩建,更名为“通教寺”,通教寺在重修后,山门3间,寺院西端为大雄宝殿,南北二楼两层共40间,北楼后有清泰寮3间,北厢房,最西为伽蓝殿,中间5间为斋堂,名为五观堂,南配殿7间,中间3间为念佛堂,西1间为祖师殿,东头3间为寮房,1943年,胜雨成立了尼众八敬学苑,把通教寺作为敛收财物的场所建了书苑,1981年初,重新修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