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 > 渝中区旅游

渝中区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151号,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保护利用是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确定抢救维修的120处重要抗战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在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的《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原址保护为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及展示利用的重点项目。 1945年12月16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表团来重庆出席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政府将原中国银行的一幢宿舍拨给代表团使用。 政治协商会议,也称“旧政协”,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共计38人参加。会上,左、中右三种政治势力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其焦点是军队和政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必须首先实行国家民主化和军队民主化,然后才能实行军队国家化原则,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借军队国家化和统一军令、统一……[详细]
解放碑好吃街
  未来几年内,较场口将依托5万平方米的银太大厦以及周边商业设施,逐步扩建高档娱乐城,与得意不夜城整合,形成解放碑CBD的娱乐休闲中心,即CED。渝中区政府、商委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区将重点改造、新建部分高档商业载体,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全面提升解放碑CBD档次。八一路变身娱乐街解放碑好吃街要变脸了!据有关负责人透露,八一路街面上随处可见的油污、餐盒等影响解放碑档次和形象的餐饮垃圾也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休闲娱乐餐饮品牌集聚,形成全市夜间消费一个新的区域。据称八一路还将积极引进一些美术、广告、动漫、影视等工作室、咨询企业、展现本土文化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专营店、电子游戏、大型网吧等进入八一路。得意世界提高档次被称作未来渝中“城市之冠”的较场口,总面积约12.93公顷。然而,随着得意不夜城在全市乃至周边省市越来越有名,这里已逐渐成为主城第一娱乐、休闲中心。得意物业公司副总经理赵文……[详细]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旧址
  时代:1937-1946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该址坐北朝南偏东15度,共九层,为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35.6米,最大进深18.41米,主楼高32米,附楼高22.14米,该建筑面积5030.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58.92平方米。该大楼由方亭、主楼、两侧楼及附楼组成,攒尖及歇山屋顶特具中国元素,属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景观价值,对于研究上世纪重庆建筑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民政府-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于1928年10月成立。职掌议决法律案、预算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它国家重要事项的职权。1937年11月迁重庆,院长孙科。国民政府-是国民政府五院组织之一,为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兼负司法行政及司法审判之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是国民政府管理蒙藏事务的最高机构,也是负责民族事务的最高机构。该旧址原名……[详细]
东水门及城墙
  东水门及城墙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段,时代为明、清。东水门及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明代,系重庆老城正东大门。现存的东水门城门宽3.2米,高5米,厚6.7米,属于石卷顶城门洞。附近有200余米的石城墙一段,高约6米。因城门朝东,与东去的长江流水同向而得名。条石城垛及门大体如旧,为单门,门洞呈拱形,门额上的“东水门”三字已风化。东水门城墙面临长江,孤峙江中,险厄天成,气势巍峨,呈现出典型的山城古城墙特色。说到重庆城墙构筑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1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仪,首筑江州城。而后,公元226年建兴四年蜀都护李严扩建城池。南宋时期为抗击蒙(元)军侵犯,彭大雅、余玠先后构筑山城防御体系,直至明朱元璋(1368—1398)年间,又大规模地重修了一次。据清乾隆《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门及八闭门,象九宫八卦……[详细]
老鼓楼衙署遗址
  时代:南宋至清类型:古遗址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 该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6亩,现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建筑结构为穿逗排架房屋,屋面小青瓦,装板墙面和抹灰墙面,地面青石、三合土,花格窗、木板门,正堂装有贴金箔的照面雕花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刻,在室外有贴金撑拱、雀替、看枋、花牙子。该建筑最具独特的是三波六铺水,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也只有二波四铺水,该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一处最为珍贵而独特的古建筑,反映了重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景观价值。巴县署,俗称巴县衙门,现作重庆市渝中区的街名。属西三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原县署前出老鼓楼街一段称衙门口街,后抵坐山,上去是左营街,右抵文华街,左靠重庆府经历署。县署撤掉,辟作巴县衙门街,与中大街、西四街平行,前出老鼓楼街,后靠山坡,上面是左营街和公园,两旁有小巷,分别通征收局巷与文华街。巴县署是重庆城内最重要……[详细]
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记功碑”,以纪念全国军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抗战胜利纪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力土结构。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2013年5月,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
  《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中段北边。此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原为四川聚兴城银行修建。1940年8月,原设在重庆西三街12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被日机炸毁。通过各种关系,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无理-,《新华日报》租下了这栋位于当时重庆“文化街”上的三层楼房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于同年10月27日迁此对外营业和办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被国民党特务暴徒捣毁为止。营业部大门上方和正面墙体上,分别砌挂着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招牌。底楼为营业部,面积约六十余平方米。二楼是营业部办公室,营业部的图书课、广告课、发行课和邮购课等部门都在这间屋里办公。“皖南事变”后,由于国民党的-加剧,为了方便与陪都各界进步人士的会见和晤谈,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人常常在营业部二楼会客室与国统区有关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秘密会晤和交谈。三楼……[详细]
通远门及城墙
  通远门及城墙位于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段,时代为明、清。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远门那座小门洞历来是重庆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门外的七星岗则是一片乱坟岗。一首流传至今,以城门为内容的《重庆歌》中唱到,“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战事,在通远门的浮雕上有相关记载:张珏死守通远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战死后,蒙军退回草原,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攻入临安南宋灭亡。1278年强攻重庆,守将张珏抗击元军,血溅通远门。张献忠破通远门。公元1644年……[详细]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被侵华日军占领,国民政府沿长江节节败退至重庆。此后,重庆不仅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及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而且成为日军实施以炸迫降战略企图最主要的空袭目标。据有关史料统计:1938年至1943年间日机空袭重庆(含对空监视范围)203次,出动飞机437批,9166架次,炸、焚毁房屋17452栋,37182间,造成人员伤亡2、5万余人。其间的1941年6月5日晚,日机24架分三批偷袭重庆,在5个多小时的疲劳轰炸中,渝中区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厅(现磁器街)三段防空隧道内,发生了震惊中外、惨不忍睹的避难民众窒息、践踏惨案,造成人员伤亡2500人左右。日本的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悲痛和辛酸,大隧道惨案,千古仅有,惨绝人寰。重庆解放后,有关部门对较场口大隧道进行了清理维修。在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建立大轰炸惨案遗址。1987年7月6日,为纪念七、七……[详细]
东华观藏经楼
  东华观藏经楼位于渝中区凯旋路,时代为明。东华观藏经楼,又名玉泉殿、皇经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凯旋路(原东华巷)7号。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是重庆主城区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东华观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巴县志》记载:“东华观,在东华巷,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有唐宋御制碑赞,按《蜀中名胜记》引旧《志》云:城中有东华观。观后有东华十八洞,皆相通。今士人呼其为神仙口,相传东华真君于此得道。观之后殿,民国毁于火”。1926年,东华观遭遇大火,整个道观烧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灵官、玉皇、邱祖三殿。此后,东华观命运多舛,1939年遭到日机轰炸,邱祖殿被毁。1942年修凯旋路时将剩余的灵官殿和玉皇殿隔为两段,公路上为玉皇殿,下为灵官殿。1953年因建苏式粮库,又对灵官殿进行了拆除。于是,东华观其实只仅存前……[详细]
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重庆史迪威博物馆)
  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又名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位于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原占地面积不足500平方米。早期为宋子文行馆,1942年到1944年间,为史迪威将军故居。美博物馆是重庆重要的陪都遗迹。平均每年接待美国来客超过3万人。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战、友好往来的象征和中国对外民间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2014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邸负一楼是当时随行人员居住和存放军械的地方。这里变成了几个展厅。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了“史迪威与中国”、“征战印缅”、“飞虎空军”、“驼峰飞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友谊长存”等六方面内容,记录了史迪威将军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史迪威将军协助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光辉事迹,还看到了他因主张平行援助国-队而与蒋介石发生矛盾,更看到了他对顾全大局、积极抗日的中……[详细]
重庆罗汉寺
  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重庆市佛教协会设于此。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罗汉寺大雄宝殿中有许多佛教艺术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释迦佛的16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铜铸像,缅甸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等。寺内藏经楼收存的大藏经、梵文和藏文经典,以及古籍字画等,大多为唐、明两代瑰宝。罗汉堂内造像总计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细腻精巧、神态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数罗汉以测吉凶祸福。罗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甚至更早。根据《蜀中名胜记……[详细]
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
  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坐落于渝中区新华路人民公园内。渝中区人民公园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大众休闲场所,纪念碑就建造于公园最高处的一块平地上。碑体周边绿树环抱,雀鸟轻啼,幽静中透出几分肃穆。“黄花岗72烈士”中,有三位四川籍人士,分别是喻培伦、饶国梁和秦炳。为纪念他们在黄花岗起义中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于1946年2月建造了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纪念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全部为上等青峡石建成。全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碑台四部分组成,通高7.18米,正反两面均饰满卷云纹浮雕图案。碑体正面镌“喻饶秦三烈士纪念碑”九字,碑身背面镌碑文26行,主要叙述烈士革命事迹。她是旧民主革命时期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百年沧桑,中华巨变。如今,来到碑体前,透过岁月斑驳的痕迹,穿越历史的时空,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这些爱国志士的浩然正气。当年,在民族危难之时,他们忧国忧民,救亡图存,内争自由,外求独立,为中华民族寻求光明、希望与重生,自……[详细]
邹容烈士纪念碑
  邹容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今重庆市渝中区南区公园内。该碑是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根据1941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建立的。碑由汉鸿顺营造厂承建,于1946年1月26日动工,同年6月29日落成。碑为八角形塔式,石碑通高5.5米,碑身高3.52米,碑的东、南、西、北四面,均镌有“邹容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隶书,八面皆镌刻碑文。碑文是根据章太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营建上海邹容墓所撰写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一文略加修改而成的,主要叙述了烈士生平。碑文为隶书,落款:“重庆市市长张笃伦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五年。”建国后。邹容烈士纪念碑曾数次遭到破坏。198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对邹容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邹容烈士纪念碑”重新焕发了新光。1983年12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邹容烈士纪念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邹……[详细]
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
  时代:1938-1947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是一座仿巴洛克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楼一底,楼宽23.3米,进深24.7米,楼高19.4米,共有房屋19间。它原是重庆德国天主教堂,现为中共重庆市纪律检察委员会办公楼;怡园是一座哥特式砖石城堡,外面是全石砌成,二楼有一个半圆台,三楼有一个小阳台,都面临四新路牛角沱大街。该楼有一层是地下室,一楼一底,共三层16室。曾为宋子文公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事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调处停战期间居此;康心远公馆为康心远所建,建筑面积573平方米,歇山单檐砖混结构,共三层。二楼外廊为回廊。屋顶仿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檐角起翘,近似传统复兴风格的建筑形式。抗战时贺耀祖、邵子力曾借住。1950年2月,邓小平入住。该遗址群见证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众多重要历史人物直接相关,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