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漯河市旅游

漯河市文物古迹介绍

舞阳城隍庙
  舞阳城隍庙位于舞阳县城西大街北侧。由达鲁花赤按摊不花创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祭祀城隍庙而建庙,故名。明、清屡经修葺扩建。现存建筑有拜殿、大殿、后殿、厢房、配殿、廊房。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殿堂建筑;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建筑。后殿内塑城隍及二夫人像,厢房内塑十二生肖,后院有小桥流水,荷花游鱼,别有洞天。 1927年-1937年舞阳县农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范文澜、姚雪垠、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 1985年以来,城隍庙建筑不断进行维修,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地。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受禅碑和受禅台
  受禅碑和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 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受禅台”、“三绝碑”位于漯河市临颍县的繁城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人文景观为特色的三国文化遗址。公元220年8月,大臣们提出:“魏王布德四方,万国归服,人臣所向,魏当代汉。”汉献帝知大势所趋,人心向魏,即宣告群臣,愿将天下禅位于魏王,曹丕大喜,遂令从速筹划,修……[详细]
源汇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源汇区阴阳赵镇古城村,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经省文物专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古城遗址为郾城县城所在地,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朝代更迭,古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绝大部分城墙早已被破坏,现古城遗址内城有城墙,高约2.5米,东西长约310米,南北长约280米,古城遗址外城约4平方公里,城墙已不存在。2003年省文物局组织考古队对古城遗址局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比较丰富,有春秋、秦汉、隋唐时期的陶器、铁器、铜器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详细]
裴城遗址
  裴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西25公里的裴城镇裴城村西南岗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50000平方米,是该区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遗址断壁上斗、壶、罐、樽等陶器残片。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遗址上大范围地分布有板瓦、简瓦等建筑残瓦。从文物标本综合分析,裴城遗址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以遗址北、东、南部断壁,西部干渠为基线,向外各扩3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向外各扩50米。……[详细]
凌云台遗址
  凌云台遗址是一个平面呈圆角方形的台地,南北长125米,东西宽120米,高出地面4—6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从断壁上可明显看到灰坑、红烧土层、石器、陶器残片及人骨、兽骨。出土有完整的石锛、石凿、石斧等,陶器有鬲、豆、尊、瓮、罐等,陶器多为灰陶,纹饰多为绳纹,有少数篮纹和几何纹。综上分析,凌云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它对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生产生活及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6年6月,凌云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付庄遗址
  付庄遗址位于郾城县东北13公里姬石乡付庄东北200米的土岗上。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相传这里是春秋蔡侯和邓侯会盟的地方,称“会成台”或“桧圣台”。遗址高出周围地面约3米,遗址文化层很厚,内涵丰富。出土的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镞、刀、锛、斧、铲和钻头等。另有骨鱼钩、蚌镰和纺轮。生活用具为陶器,有泥质红陶、黑陶及夹砂灰陶,饰绳纹、蓝纹和方格纹,器形有钵、豆、盆、瓮、罐、壶等,属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6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悲寺遗址
  大悲寺遗址位于吴城镇惠庄村北200米的台地上,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为原文教局汪祥云发现。遗址为一高出地面到四米的台地,岗上原有大悲寺一座,故名。遗址中部开挖一条南北深约四米的大路沟,在路沟两侧的断崖上,可以见到大量文化层和遗物,文化层堆积厚约三米,在遗址南端,发现有弦纹彩陶、黑陶纺轮、亮黑陶片、蓝纹圜底红陶壶、小型窑址、黑陶环、陶豆等,县文化馆张耀先在此发现鸭咀形足蓝纹红陶鼎一件。大悲寺遗址内涵丰富,上限到仰韶,下限至战国。属漯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岗遗址
  大岗遗址大岗遗址位于候集乡大岗村北,高出地面二至三米的台地上,总面积8000平方米。1988秋至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联合在此进行了两个季度的发掘,出土了一批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和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细石页等,第一次在中原地区发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地层叠压关系,特别是在这里发现的一口深7米、直径1.2米的水井,证明八、九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饮用井水。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人类饮用井水的证据。……[详细]
郾城府君庙
  府君庙位于郾城区龙城镇前黄村。解放前占地二十余亩,有二阁十九殿,一座歌舞楼,石碑林立,翠柏苍松,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道教圣地。根据碑文、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西汉末年,刘秀带兵攻打盘踞在郾城和昆阳的莽军失利,遭遇崔府君救驾脱险,胜利后刘秀为祭神灵保佑而建此“南岳府君庙”。府君庙盛于唐宋,毁于金元,复兴于明清。每年的正月十九、三月十五、四月十二,三次庙会连续百日,百姓的生过用品、生产工具、中草药材、家禽牲畜等物资交流大会,方圆几百里闻名。……[详细]
舞阳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建,清代重修。 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后历代重修。而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明洪武九年开始大规模兴建,现大殿、拜殿、寝宫(皆面阔五间)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民国以来,佛像拆除设立“开元高中”,解放后设立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高中师范部,50年代被县机械厂占用,1984年与城隍庙一起收回文物部门管理使用。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舞渡当铺
  北舞渡当铺(含天爷庙)北舞渡当铺位于北舞渡镇东街,距舞阳贾湖遗址1.5公里,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座东朝西,二进四合院,面阔五间,进深分前过庭(代大门)、过庭、大庭。前过庭、过庭皆为楼房,前后院有配房,大庭后为当铺的后花园。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象这样保存完整的当铺,在全国也为数极少。宜建一个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当铺博物馆。投资项目主要有:恢复9间南北厢房及后花园,整修现有建筑,恢复古代当铺设施。……[详细]
临颍华严寺遗址
  华严寺遗址位于临颍县城东三十里,三家店村南一里处。遗址高八米,占地五十余亩,基址如龟形,首尾四肢具备,寺院建于龟背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平整土地过程中,遗址遭到破坏,村民于遗址周围经常拾到石斧、石铲、蚌刀、蚌镰、陶纺轮、陶网坠等器物,接近寺基处常出现空心砖墓,并有铜尊铜鼎出土。八十年代曾有村民拾到一枚陶祖,火候很低,形可乱真。考察测定,文化层四米,为古颍河沿岸新石器文化遗址。2008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邢庄后岗遗址
  邢庄遗址遗址位于太尉乡邢庄村后岗上,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遗址为一河台地,北边紧靠故河道,群众叫乳娘江(汝阳江),从地望看,为汝水故道。邢庄村清代寨墙将遗址东西切断,断壁上发现大量红烧土,篮纹陶片、夹蚌和泥质红陶,精致的穿孔石铲、石斧、石刀、菱形石镞,在遗址西部发现有战国板瓦等。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遗址应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人类聚居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简襄王城遗址
  城址位于舞阳县城西北30公里简城村。城墙已无痕迹。曾在南门外沙河岸见有夯土层。寨内土塘及沙河断崖有大量绳纹瓦砾,寨东南河岸坍露出战国墓,出土有陶俑,青铜剑,村内有嘉靖五年《重修龙兴庵记》石碑1块,上 书:”舞邑城北六十五里有古迹曰简城,乃前代襄王乐其地山环水绕,地势高耸,建都之城也”周襄王曾避弟难,奔郑,郑使其居氾地(襄县境),此地与襄境一河之隔,明碑所记,当与此有关。……[详细]
白马寺遗址
  白马寺遗址遗址位于马村乡马南村西南岗上,岗上原有白马寺一座故名。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六十年代初,原政协副主席周声远在此调查时从一个废井壁上发现。早年上面建砖窑一座上层文化层遭到破坏。文化层厚二米多,采集的文物标本有红衣黑彩陶片、彩绘夹砂红陶、亮黑陶、绳纹灰陶,石斧、石刀等。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是一处仰韶文化至商代文化遗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